生态中国网 >  监测 >  正文

如何强化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运维管理?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2-01-04 10:05:32

字号

如何强化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运维管理?

——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陈善荣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顶梁柱”“生命线”“奠基石”,“十四五”时期,如何强化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以下简称国家网)运维管理,进一步提升监测工作水平,以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站长陈善荣。


建立“八四三”国家网运维管理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


中国环境报:国家网运维管理体系是如何构建的?


陈善荣:自2015年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以来,总站便承担了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运维管理工作,实现了“国家考核、国家监测”。


为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总站始终把国家网运维管理作为深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扎实推进党风廉政与行风建设的重要阵地,坚持依法运维、科学运维、诚信运维,建立了“八四三”国家网运维管理体系。


“八”是指依法运维八大措施,包括压实责任、筑牢底线、阳光招标、“两承诺一扣款”、集中统管、独立检查、考核约谈、警示通报等;“四”是指科学运维4项举措,通过制定统一技术规范、强化量值溯源、规范持证上岗、加强智慧感知监测体系建设等,提升国家网运维技术水平;“三”是指诚信运维3种手段,利用服务质量星级评价、相关活动信息公开、严惩造假等手段,促进国家网运维单位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中国环境报:八大措施中的“阳光招标”“两承诺一扣款”是如何实行的?


陈善荣:“阳光招标”,是指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招标采购工作。把“阳光操作”的要求贯穿于项目招标工作始终,做到采购需求及时公开,评标规则制定广泛参与,评审结果终身负责。以全程序、各环节信息充分公开,确保招标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总站在部属单位中,开创性地引入公开技术交流和重大项目标前答疑机制,就招标项目对投标人的资格条件及相关技术要求、评审性因素设置等,广泛征求和听取潜在投标人的意见建议。通过互动交流,积极回应了潜在投标人的关切,将各种疑问解决在投标之前,保证了开标及以后工作正常运行,基本消除了质疑投诉现象的发生。


“两承诺一扣款”是通过投标人廉洁投标承诺、中标人履约承诺和合同特别条款扣款规定来实行的,并在合同中增设特别条款:“因违反承诺造成总站人员受到组织调查处理的,一人次向企业扣款合同额的10%,最低10万元。”有效化解围猎风险,保证了“亲”“清”的运维生态。


中国环境报:如何提升国家网运维技术水平,保障科学运维?


陈善荣:主要通过以下4项举措来保障国家网运维技术水平:一是完善技术规范体系。制定并完善基础保障、运维管理、设备管理、数据审核、质控监督等方面的技术规范体系,明确总站、运维机构、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在点位选址与变更、站房标准建设、水电、网络等基础保障的职责,加强运维全过程管控,执行设备更新更换动态管理,实行异常数据分析和三级审核流程,开展“日质控、周核查、月比对”多级质控监督检查,保证监测数据真实有效。


二是强化量值溯源。建设生态环境监测计量中心,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成立全国生态环境监管专用计量技术委员会并落户总站,基本形成手工基准比对和过程关键参数比对双溯源机制,建成PM2.5质量浓度、臭氧、气体流量等生态环境部监测仪器部门最高计量标准与PM2.5切割效率测试装置,确保监测数据量值准确、可比。探索形成“联机比对筛查+手工比对确认”模式,将溯源至重量法的便携式仪器与现场仪器进行比对,发现偏差较大的,通过手工法确认。


三是人员持证上岗。采取全国性业务培训、定点上门技能培训以及运维单位内部考核培训,对运维技术骨干集中培训,强化上岗考核和人员管理。2021年累计培训10518人(次),新增近1800人(次)运维人员持证上岗。


四是加强智慧感知监测体系建设。综合运用“监测数据+质控数据+流程日志+参数识别+平台反算”的数据防伪技术,结合远程质控测试、仪器校准、故障诊断等功能,建立自动预判、智能审核及人工审核相结合的多级数据审核机制,增强异常数据报警诊断。运用GIS定位、AI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对运维人员、车辆、仪器设备、备品备件、运维维护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实现运维全过程留痕。


国家网监测数据公信力及支撑效能显著增强


中国环境报:目前国家网建设与运维管理情况如何?


陈善荣:目前,我国已建成覆盖地级以上城市1734个点位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在3646个国家地表水质监测断面上建设1946个水质自动站。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不断提升,城市空气站数据有效率保持在97%以上,水质自动站数据有效率保持在98%以上,地表水手工采测分离监测数据有效率达99%以上。


“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地方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倒逼地方各级政府切实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力度,保障生态环境保护9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了绿色底色。实践证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考核事权上收是成功的,也为进一步推进“谁考核、谁监测”机制开辟了一条新路。目前,国家网监测数据的公信力及支撑效能显著增强,与公众感受基本一致,得到了国际舆论的认可。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跨部门、跨层级信息互联共享及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基本实现,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大幅度提升。


中国环境报:如何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陈善荣:《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印发以来,总站坚持将数据质量作为生命线,通过建立严密规范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


一是建成“国家—区域—机构”三级质控体系。建设国家环境监测专用仪器设备适用性检测等质控实验室,不断提升国家本级质控技术能力。布局建设六大区域质控中心,实现环境质量监测全要素溯源传递和全过程质量控制。


二是完善质量控制技术文件。编制国家网质量手册、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制定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质控等4项技术规范,完善环境空气网络运行管理实施细则、关键技术参数管理规定。制定地表水采测分离管理办法、数据审核技术规范,印发地表水站房建设、采水技术、仪器性能、运维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文件,不断完善国家网监测与运维机制。


三是强化监测仪器源头质控。具备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监测仪器等五大类50余种仪器设备的适用性检测能力,基本覆盖目前环境管理关注和需求的主要监测因子,每年检测各类仪器设备近500个型号1200余台(套),为国家和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在仪器选型、安装使用和数据质控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十四五”要构建面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智慧监测体系


中国环境报:未来打算如何在智慧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加强智慧监测体系建设?


陈善荣:“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按照“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的总体思路,构建面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智慧监测体系,实现决策智慧化、执法精准化、信息公开化、服务便民化。


为加快推进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总站提出了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一揽子方案,通过战略合作、试点示范、联合研究等方式,统筹推进全国智慧监测体系建设。一是以国家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平台建设为牵引,带动国家与地方生态环境质量同步会商,探索建立国、省、市三级会商机制。二是打造一批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关键场景,开展社会经济、污染排放与环境质量的关联分析,为污染防治精准发力提供支撑。三是建设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共享平台和环境窗APP,推动智慧监测创新应用服务社会公众。四是进一步加大智慧监测创新应用工作力度,推介优秀示范试点项目,开展联合研究与智慧监测技术交流活动。


中国环境报:“十四五”时期如何构建监测新格局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陈善荣:生态环境监测改革是生态环境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整个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并与事业单位改革、地方机构改革等其他重大改革相伴随。解决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中面临的种种困难、问题和挑战,唯有用好改革这把“金钥匙”,才能攻坚克难,化危为机,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是进一步厘清政府所属监测机构和社会监测机构的业务边界;二是进一步明晰部门间生态环境监测职责;三是进一步划清中央和地方之间生态环境监测事权与支出责任;四是优化省、市、县生态环境监测运行机制。此外,国家层面坚持“一总多专,统筹布局”。强化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一总多专”技术优势,将总站打造为一流研究型监测机构,提升中央本级创新引领实力。统筹区域流域海域监测资源及技术能力,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区域建设布局一批监测技术创新基地和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研究示范站,推进新技术、新装备、新标准、新业态研发。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