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科研 >  正文

聚焦两会:绿色发展,为美丽中国添华彩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时间:2022-03-11 11:43:11

字号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习近平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9.1%;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过去一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蹄疾步稳,踏石留印。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称赞,愈加广阔的蓝天、碧水、净土,令人幸福感十足。

新的一年,如何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如何继续走好绿色发展道路?代表委员们踊跃献策,期待为美丽中国的画卷再添华彩。

污染防治筑牢底线

环境污染不仅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只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好大气污染、黑臭水体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才能为高质量发展厚植生态底色。

“当年人们评价村里的生活,是‘住着别墅吸石灰,开着小车闻臭气’!”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武安市淑村镇白沙村党委书记侯二河回忆起以前的情况,感慨良多。石子厂、焦化厂虽然让村里富起来了,但也使村民饱受污染之苦。如今,白沙村在废弃矿山原址上建起绿色环保的高活性氧化钙生产线,将村庄周边的千亩荒山用覆膜技术进行了绿化。昔日烟尘弥漫的白沙村,又恢复了清丽的模样。

洪湖,既是盛产鱼米的湖北第一大湖,又是荆楚大地的重要生态屏障,还肩负着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的重要责任。“近年来,湖北持续开展洪湖流域‘五水共治’碧水行动,积极推进流域‘清河渠’‘除黑臭’‘截污水’‘重修复’。”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吕文艳表示,洪湖作为重要的粮油、畜禽及水产品生产基地,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至关重要,湖北将继续加大对流域内生态农业、清洁农业、现代化农业的推广和扶持力度。

“当前,农村供水安全尚不能完全得到保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态水系遭受破坏或污染。”全国政协委员、湖南供销合作社原巡视员李云才建议,加强智慧水利建设,建立优质高效的乡村供水保障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有效防治农村地下水污染,加强水源生态区保护,涵养和充分利用优质水源。

系统保护稳定生态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因此,保护生态需要有系统思维,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2021年,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中国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入了新阶段。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看来,国家公园里的当地居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表现出明显的文化多样性特征,且大多具有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持续利用的生态文化内涵,是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保护与治理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长江生物多样性退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长江江豚旗舰物种的出现频率增加。”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仲志余建议,要完善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强化水文、水质、水生态协同监测,建立健全水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平台与共享机制,定期开展流域江河湖泊水生态健康评价,发布健康报告,强化公众监督。

作为中国首部针对特定流域保护的全国性法律,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已有一年。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生龙告诉记者:“重庆法院发布非法捕捞犯罪量刑指引,出台服务保障‘十年禁渔’10条意见,将长江保护法落到司法实处,加强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环境资源司法协作,设立跨域巡回法庭,共建跨省司法协作生态保护基地,为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了司法服务和保障。”

江畔海湾,湿地相连。作为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湿地保护的生态意义不容小觑。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局长蒋和生建议,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建设力度,拓宽红树林保护修复等项目资金来源、资金使用范围,不断提高红树林造林设计及施工专业性,强化重点海湾系统治理和滨海湿地系统保护修复,抓好抓实湿地保护和恢复。

绿色低碳渐成风尚

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双碳”目标清晰指引着减污降碳的步伐。两会上围绕“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等热词展开的讨论越来越多,代表委员们围绕产业转型、生态经济和碳排放、碳交易机制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吕文艳代表建议进一步优化钢铁产业布局,全面推进厂区能源智能优化系统建设,通过精细化管理为节能降碳赋能,同时,积极研发低碳冶炼新工艺,加强对氢能冶炼、非高炉炼铁以及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冶炼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关键组分和肥力基础,构成了巨大的有机碳库,对气候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提升土壤固碳潜力对助力碳中和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建议,制定农业减排固碳技术标准和规程,建立农业碳中和专业研究平台,同时,将土壤碳汇列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框架,加强与森林碳汇等市场的协同,建立起土壤碳汇市场交易、碳税征收与生态补偿等协同推进土壤固碳的新机制。

探索生态经济,让绿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是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曙光学校校长刘卫昌的心声:“留得住青山,才能赢得了未来。建议更多的乡村因地制宜探索生态经济,推动农业向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发展,利用良好生态环境的优势,积极发展康养产业、有机食品,推进生态产业化,让乡村生活更加富裕、更加美好,让绿色产业发展惠及更多群众。”

如今,绿色低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环境卫生管理所有偿服务管理大队副大队长林少群建议,继续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从源头做好垃圾分类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倡导绿色低碳出行。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