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大气 >  正文

连续5年全省第一,连续两年全国第一 !台州打好生态环境执法组合拳

来源:中国环境网 时间:2022-05-19 16:21:36

字号

2021年生态环境行政处罚1.1亿元,处罚金额连续3年居全省前三;移送公安机关案件87件、行政拘留59人、刑事拘留117人,五类案件连续5年全省第一,连续两年全国第一……


近日,生态环境部执法简报“优化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专刊”,向全国推介浙江省台州市生态环境执法经验:针对监管对象特点、执法实践难点,创新科技执法手段,强化多方监管力量,提升环境问题发现的智能化、专业化和精准度,发现并整治了一批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打击了一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打造了“台州蓝”等城市金名片。


企业自查+协同监管,提升生态环境问题发现能力


“发现非法倾倒危险废物问题。立即通知公安部门,展开联合行动。”2021年8月中旬,台州市生态环境温岭分局接到案件线索后,第一时间联动温岭市公安局,通过公安天网工程,最终锁定嫌疑车辆,及时惩处了违法行为。


这起案件的侦破只是台州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联合联动的缩影。近年来,台州生态环境部门在督促企业自查自纠的基础上,持续强化与公安、法院、检察院、基层巡河员、网格员、义务巡查员等跨部门协同执法监管机制,不断提升执法监管效能。


在督促企业自查自纠方面,台州在现代工业集聚区专门建设了智慧化监管平台,对园区内的每家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初始赋分,企业自查发现的环境问题通过平台提交并完成整改的可以加分,对企业自己未发现但被监管人员发现的环境问题则相应进行扣分,倒逼企业不断提升自身发现问题的自觉和能力。


“公众监督也是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来源。”台州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卢天敏介绍,自2020年起,台州有偿举报力度适当加码。2021年3月还特地出台了《台州市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试行)》,对举报查实的环境违法行为给予最高50万元的重奖。去年,台州市生态环境临海分局根据群众举报查获一起私设通江暗管偷排废水案件,涉案的4名嫌疑人被刑事拘留,举报人获得30万元重奖,为浙江省目前为止最大一笔奖励。


除了提高公众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台州还设立了生态环保网格员。据了解,目前台州有工业污染源近7万家,而在编在岗生态环境执法人员仅百余人。为有效破解生态环境执法人员不足、环境污染问题发现不及时的困境,台州将专职网格员转化为生态环保部门的前端触角,并出台激励机制,夯实网格化环境监管。“发现环境问题最高可奖50万元,这极大地调动了网格员的积极性。”卢天敏说。


据统计,2021年,台州共有网格员1565人,发现环境问题7652个,通过网格员监督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2件,实施查封扣押20件,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案件7件。


无人机热成像+遥感排查,构建科技执法装备体系


“传统的环保监管以人工巡查为主,辅助固定站点质量监测,存在巡查周期长、巡查工作量大、覆盖面不全的缺点,且出现突发环境事件后,难以第一时间掌握现场信息,存在一定的人身安全隐患。”卢天敏表示,随着环境违法行为日趋复杂化、隐蔽化、高科技化,过去的传统渠道和手段必须更新。构建科技执法装备体系,提升环境问题发现的智能化、专业化和精准度,正是新形势下,台州的应对之策。


全面推进无人机在生态环境执法领域的应用,丰富执法取证手段是应对方法之一。“热成像显示这里温度有些异常,极有可能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利用环保无人机搭载的热成像镜头、监测探头,在厂区上方巡逻。


“显示屏里这些花花绿绿的图像正是红外热像图,深浅不一的色块反映了不同区域的温度分布,越亮的地方,表示温度越高。”卢天敏告诉记者,执法人员通过色块颜色来对比污染防治设施与生产车间的温度,如果生产车间温度很高,而污染防治设施温度很低的话,那么说明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开启,很有可能存在偷排问题。


根据无人机热成像发现的线索,执法人员锁定嫌疑企业,迅速展开执法检查。在对企业废气管路和喷淋塔温差颜色进行比对后发现,该企业喷淋系统未正常运行,导致废气直排,存在环境违法行为。据此,执法人员现场对该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


“这起案件能够如此高效的查办,完全得益于无人机的使用。没有无人机之前,我们对企业要进行地毯式排查,有些厂房屋顶甚至要爬天梯才能达到,这样处理精准性不高,效率也低。”卢天敏介绍,引进使用无人机后,能直接飞到企业上空拍摄取证,不受空间、地形条件的制约,甚至在完全无光的夜晚,或是在乌云密布的恶劣环境,厂区内哪些车间正在生产、排污管道怎么分布、排污设施是否运行等情况都能通过无人机查得一清二楚。


除了“无人机+热成像”,台州还全面配备走航车、声纳探测无人船、便携式Tvoc检测仪、暗管探测仪等高科技执法设备,并不定期开展卫星遥感大排查行动。仅2021年首期开大排查行动,就发现16条重要河道沿岸疑似垃圾堆放点位628个,9个县级以上水源地周边疑似垃圾堆放点位45个。


“千里眼”+“顺风耳”,助力环境监管精准执法


提高环境监管效能,精准执法很关键。如何做到精准执法?台州生态环境部门给出的答案是:实时监控企业污染处理设施运行情况,为环境监管执法配上“千里眼”“顺风耳”。


台州首创的污染防治设施全过程监控系统可谓是“千里眼”“顺风耳”的代表。该系统针对医化、电镀、印染等重点排污单位,实时记录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过程相关参数,并进行后台逻辑判断,“一旦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关键参数有异常,系统就会自动预警,将异常信息推送给企业和执法人员。这个系统就好比企业和执法人员‘千里眼’‘顺风耳’,能有效避免设施‘失管’。”卢天敏表示,企业收到预警,大多会及时进行整改,否则执法人员会介入进行督促。目前,台州已有215家企业安装了污染防治设施全过程监控系统,监控点位9600余个,发出异常预警信息7672条,处置7650条,处理率99.71%。


除了在污染防治设施安装“千里眼”“顺风耳”,为全面加强VOCs监管,台州还建立了全国首个“监测-预警-溯源-管理”一体化“洁净园区”空气质量监控体系。临海在头门港医化园区建设了11套自动监测设施,构建起了“洁净园区”空气质量监控体系。该体系涉及27家企业167个监测点,形成112种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网络,可对异味恶臭、有毒有害类污染因子完成95%以上覆盖监测。


“每日绘制的大气污染热力图,能以直观形式体现大气污染源头及影响范围,指导企业‘对症’整改。”卢天敏介绍,自2021年1月系统投运以来,临海头门港医化园区涉气信访投诉量同比下降40%。今年2月,园区TVOC浓度相较于投运前下降68.4%。


此外,台州环境监管执法“千里眼”“顺风耳”还覆盖了饮用水水源地。截至目前,台州已实现11个饮用水水源地实时在线监测,并依托数字化改革开展饮用水源数智改革场景建设,做到了水质在线监测数据、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取水口地理位置、水源地管理基础数据等信息“一屏掌握”。


不仅扩面提质环境监管的“千里眼”“顺风耳”,台州更是变革“多跨”推进环境监管体系建设。今年以来,台州市生态环境局在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区(椒江区块)进行试点,对园区现有地下水监测井进行整合优化,建设“区域环境+园区周边+企业内部”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成为全省首个建立“区域环境+园区周边+企业内部”三位一体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的园区。


“‘区域环境+园区周边+企业内部’三位一体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加强了污染源头防治和风险管控,全面提升地下水污染防治、突发事件应急、污染事件发现等方面的效率。”卢天敏说。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