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交易 >  正文

气候投融资需求缺口巨大 碳定价差异与约束激励机制问题待解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2-07-06 11:47:22

字号

7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21世纪经济研究院,共同举办“ ‘碳中和2060’ 与绿色金融论坛: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


在论坛的专家研讨环节,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常委梁希,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殷红,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市场研究总监鲁政委,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几位权威专家共同探讨国内气候投融资发展情况与趋势。



气候灾害的尖峰值也在不断增加,城市不仅要推动气候减缓工作,实现碳减排,同时也要不断加强气候适应工作。2022年6月,中国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为气候适应投融资工作提供了基础。


此前,为了弥补气候投融资资金缺口,以及提升气候资金的使用效率,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在2020年发布了《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明确定义了气候投融资,即为了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


气候资金需求将越来越多


柴麒敏表示,全球脱碳进程下,气候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多,按照目前的测算,每年平均的减缓和适应资金需求总和大约为十万亿级。然而,如今通过各国公共资金提供的气候资金,远不足以支撑未来实现巴黎协定的中长期目标。


尽管现在资金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困难挑战,但国际社会已成立了一系列的资金机制,如全球气候基金、全球环境基金等相关的资金窗口,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银行、多双边的金融机构参与其中,发挥多层次的作用。


柴麒敏认为,中国在过去3-5年之内,通过绿色金融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奠定,在气候投融资方面已经具备非常好的条件,气候投融资已成为政策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未来有很多能够推动的实质性工作。稳定的政策信号之下,会催生出新的实践,可能有些是区域性的实践,有些是全国性的实践,未来更多还将是国际性的实践。


“在气候投融资工作中,仍有一些问题待解决。”梁希称,碳定价是气候投融资里面最重要的一项工具。“若无一个合理和长期的碳定价预期,仅靠公益或者情绪行为去开展气候投融资活动会很难。”


梁希指出,需要注意到的是,目前每个碳市场的碳价格差异很大。“碳定价的如此差异带来一个难题,如果现阶段在开展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活动中,金融机构在进行投融资活动发放贷款时,应采取何种标准的碳价格以做预算,与评估未来的风险。”


梁希建议,气候投融资工作领域,首先重要的是积极管理好几个维度的气候风险,包括金融系统性的风险、金融机构、企业层面和项目层面的风险。


“气候投融资工作需要努力为城市气候灾害修复缓解资金压力。”梁希称,目前全国范围内商业的灾害气候风险保险覆盖率相比发达国家仍较低,灾害风险的工具也较单一。这都需要气候投融资工作开展过程中去普及和调动市场的力量,从而为城市修复灾害带来资金支持。


梁希补充说,全国碳市场在去年成功运行后,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核证减排量市场 (CCER)也会在继2017年停止之后会重新启动。CCER及其相关的衍生工具也是气候投融资的一项重要的资源,能够支持一些具有公益性质和示范意义的碳减排项目。


气候投融资可促进能源结构转型


鲁政委表示,未来的气候投融资方面,最为关键的或许是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问题。就激励约束机制而言,在各类机制当中,恐怕没有比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更加重要。而从气候投融资服务的终极目标“双碳”看,到现在为止,电力市场的改革是接下来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方面。


电力市场在气候投融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鲁政委说,为了促使市场积极进行投资,需要保障绿电等新能源得以被有效消纳与利用,电力市场的改革尤为重要。此外,如何将绿电与目前国内碳排放市场交易有效结合,也需认真探索。


梅德文表示,绿色金融有三大功能,即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作为碳市场的组成部分完全符合这三大功能,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新能源投资风险管理,以及市场定价。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一个重要的融资手段,而国际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今天,或许就是中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明天。


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机制(CORSIA)是首个行业内的全球强制碳交易市场。梅德文称,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交易机制从2021年到2026年相当于试点阶段、自愿阶段,从2027年起就是强制阶段,留给中国航空业的时间只有四年半时间了。不过,对于中国广大的风、光新能源来讲,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据专家预测,可能不需要到2030年,只需要到2025年,中国的风、光新能源装机就会达到12亿千瓦。”梅德文说,未来中国大规模的风、光新能源产业,完全可以深度参与到CORSIA、可持续发展机制(SDM)以及扩大自愿碳市场特别工作组(TSVCM),以及借助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欧洲的能源交易所和新加坡的交易所等,参与到国际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梅德文认为,今天的气候投融资,应该借鉴国际市场的经验,循序渐进地推出中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推出中国的自愿减排交易产品,以促进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中国的气候投融资。


气候投融资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融机构作为绿色金融的资金源同样在积极行动,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业务增长非常迅速、金融机构积极推进低碳转型、环境信息披露取得实质性进展、参与全球治理取得新进展。


在肯定金融机构践行绿色金融的同时,殷红也提出了建议。一是金融机构应该率先垂范,推进自身运营碳中和的相关工作。二是建议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提升气候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三是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四是要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合作与交流,要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全球标准的制定,促进低碳发展的行业共识,形成绿色金融的全球语言体系。


柴麒敏认为,未来所有的资金流动、金融活动,底色都应该是绿色低碳的,都应该符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一致要求。而遵循此种原则的投资不仅能带来优良的增益,同时也能减少人类活动给自然所带来的风险。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