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技术载体的数据中心用能需求将大幅增加。作为一种清洁、低碳、稳定、可靠、高能量密度的电源类型,核电能否扛起低碳供电大旗?
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总则第五条明确,国家建立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通过立法确立了碳排放双控制度。
国际能源署发布最新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继续稳居全球电池生产国榜首,在全球电池供应占比超75%,同时引领电池生产成本下降、电池技术突破创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污染治理、生态保护、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为加快全面绿色转型建言献策。
今年年初,随着强配储能的落幕,新型储能也迎来了新变局。进入2025年,如何进一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人工智能(AI)已成为推动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关键引擎。“传统能源的现代化,新兴科研的产业化”离不开AI的深度赋能。然而,AI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得新能源领域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能源领域的“两重”和“两新”工作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引发了热烈讨论。
随着新政出台,维持多年的政策驱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储能市场也出现新迷茫:新能源“主动”配建储能的需求如何?叫停政策将对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分别产生哪些影响?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新型储能的发展驱动力又将何在?
作为兼具新能源消纳、负荷波动平抑和延缓输电线路扩容功能的新型充电设施,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逐渐崭露头角。
未来10年,我国煤炭生产供应基地在哪里?煤炭消费重地在哪里?煤炭市场价格走势如何?铁路运输大通道将有哪些变化?煤炭发展趋势又将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