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企业 >  正文

国家电网:2025年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1-03-02 15:03:34

字号

作为中国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国家电网在3月1日公布了其自身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为了实现行动方案的目标,国家电网设置了电网建设、协调调度和交易机制、节能提效、公司自身减排、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六个方面18项举措,对未来的“碳中和”路径进行了细致的要求。

今年1月18日,辛保安正式履职国家电网董事长、党组书记,成为了两年时间内国家电网第四任“一把手”。他面对的不仅是国家电网持续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更肩负着在“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下电力企业变革的重任。

辛保安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将为我国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抢占能源电力工业世界制高点提供强劲动力,国家电网将努力当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引领者”“推动者”“先行者”。

而这一行动方案,就是国家电网交出的首份路径图。

53FFCC6B6818E98BB3B0127492F1E07B9BAAB7F1_size19_w500_h330_副本6.jpg

作为中国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国家电网在3月1日公布了其自身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甘俊 摄

电力企业需实现脱碳

2020年下半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让中国的许多行业都面临着低碳转型的压力。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给出了明确的“碳中和”行动方案,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大唐等能源央企也随后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电力在全部能源负荷中占比也将越来越高,在所有行业可实现的全面脱碳情景中,电力的脱碳都必须先于更大范围的整体经济脱碳。因此,电力系统未来十年的发展,对于中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在2060年或更早时间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

也是因此,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力企业、全球财富500强排名第三的国家电网集团,其向碳中和转型的行动,在某种意义上也关乎中国整体“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的进程。

而在国家电网明确的六大方面中,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及推动网源协调发展和调度交易机制优化尤为关键。

依据《方案》,国家电网将加快构建坚强智能电网,加大跨区输送清洁能源力度,保障清洁能源及时同步并网,支持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发展,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

在这些举措的加持下,新增跨区输电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十四五”规划建成7回特高压直流,新增输电能力5600万千瓦。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到3.0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0%。

到2030年,公司经营区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亿千瓦以上,水电装机达到2.8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经营区分布式光伏达到1.8亿千瓦。

同时,加强“大云物移智链”等技术在能源电力领域的融合创新和应用,促进各类能源互通互济,源网荷储协调互动,支撑新能源发电、多元化储能、新型负荷大规模友好接入。加快信息采集、感知、处理、应用等环节建设,推进各能源品种的数据共享和价值挖掘。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

而在电网协调调度方面,将持续提升系统调节能力,优化电网调度运行,并发挥市场作用扩展消纳空间。

《方案》表示,“十四五”期间,加大抽水蓄能电站规划选点和前期工作,再安排开工建设一批项目,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抽水蓄能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积极支持煤电灵活性改造,尽可能减少煤电发电量,推动电煤消费尽快达峰。支持调峰气电建设和储能规模化应用。积极推动发展“光伏+储能”,提高分布式电源利用效率。

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煤电的限制,将会很大程度上帮助“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尽早实现,而在这方面,需要加强政策对于市场的引导。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指引下,现阶段任何新建煤电投资形成的资产都有可能阻碍这一目标的实现,或必须被迫在远早于其使用寿命结束的时间关停,这不但将造成投资资源的浪费,也对电力系统脱碳带来更多挑战。”落基山研究所电力部门高级咨询师曹艺严告诉记者,“因此,符合中国长期碳中和目标的合理策略,应确保中国所有新建发电装机基本为零碳清洁能源。”

《方案》倡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期战略,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共同努力。要按照全国一盘棋,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政府与市场、保供与节能、成本与价格,研究制定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市场调节、企业率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国家行动方案,整体实施、持续推进。

曹艺严认为,为了确保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成本的进一步下降,有必要通过多样的采购形式,继续为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的大部分发电量提供长期稳定的价格保障。

而《方案》则建议,需完善市场机制和价格财税政策,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健全能源电力价格合理形成和成本疏导机制。健全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机制,引导火电机组主动参与系统调节。完善抽水蓄能电价形成和容量电费分摊机制,建立储能电站投资回报机制。通过价格机制,调动用户节能降耗和参与需求侧响应的积极性。

同时,基于电力市场化改革成果,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全面实行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充分考虑碳市场对于电力市场的影响,发挥两个市场相互促进、协同互补作用,提高清洁能源的市场竞争力。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