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人物 >  正文

捕鱼世家的后代王明武: 从渔民到护渔员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1-04-14 16:13:49

字号

59岁的王明武身穿一身长江护渔员的制服,整个人显得精神又利落。2020年7月1日,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干流江夏段开始实施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江夏区金口街道的渔民王明武离开了他赖以为生的渔船,不久后穿上了另一身衣服。


随着全国范围内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沿江“最后一代”渔民将迎来怎样的命运?


渔业资源衰减,难现“归来鱼满仓”


与很多职业类似,渔民基本遵循着世代承袭的规律。“从我爷爷开始,家里就以捕鱼为生,我16岁时跟着父亲出江捕鱼。”王明武说,“我没有想过自己要做其他事情谋生,船开到江里,一网撒下去,捞上来的东西就能变成钱,这是一句俗话‘下钩子,给钱’。”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于长江边,渔民们的一生也都围绕着长江转。他们的生计是否有望,跟长江里的鱼类资源是否丰富紧密相关。


船跟着鱼走,是大家不用言说的默契。哪些水域鱼多,哪一种鱼藏在哪里,经验丰富的渔民心中都有一本账。

年轻时,开着渔船上至湖南下至江西,“有时候一出门就是一个月,吃住都在船上,”王明武的思绪似乎回到了以前住在船上的日子,“一艘船,就是一个家。”


“20世纪60年代,我的父母出门捕鱼,很快就能收获一满仓,到80年代我开始捕鱼,数量减少了一半,近几年最明显,一天最多能收获几十斤。”王明武这一直观感受与农业农村部的一项公开数据不谋而合:长江流域渔业资源曾占全国淡水捕捞总产量的60%,在禁渔之前全国每年水产品总量是6300多万吨,而其中长江不足10万吨,占比不到0.16%。


就是这占比不到0.16%的淡水鱼类资源,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支撑着渔民们的生计。王明武说:“鱼的数量变少,鱼也变小了,但鱼却越卖越贵。”长江流域鱼类资源的衰减直接导致“归来鱼满仓”的景象难以重现。慢慢地,渔民也不再沿着长江将船驶向更远的水域,“都是‘各扫门前雪’,在附近活动,因为走得更远既浪费成本也不会有鱼。”王明武解释。


在江夏区金口街道,有一个花园社区,这里住着曾经隶属于八一渔业大队的248位渔民,从渔业大队到住进社区,渔民始终是一个熟人圈。与王明武一样,渔民汪贤堂对自己的身份很有认同感,“在江上捕鱼的日子自由自在,不过我们渔民是有组织的,休渔期都要坐在一起学习文件。”


实际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流域从2002年开始就实施4月1日-6月30日为期3个月的休渔期,到2016年休渔期调整为4个月。这期间,渔民能拿到生活补贴,等待下一次开捕期的到来。


为了长江的未来,我们愿意放弃渔船


渔民与渔船的感情是漫长的时间与每一次捕鱼时的亲密接触所累积下的。“十年禁渔”的到来意味着他们必须割舍掉这份不舍,心情会如何?


“难过得想掉眼泪。”王明武说,“不过我们心里都明白,这是为了子孙后代好,为了长江好,我们支持禁渔。”


王明武的经历,折射了中国数十万长江渔民正在经历的生活巨变。根据沿江各地测算,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共涉及沿江10个省市的合法持证渔船11.3万多艘、渔民近28万人。


2020年6月30日,是华夏船厂来收船的日子。武汉的天气很热,与渔民的心情形成极大反差。


“6月底前全区禁捕水域共计回收渔船322艘,其中持证渔船250艘、事实渔船72艘,回收渔网6134条。拆解退捕302艘,其中钢制渔船拆解残值9万元全部上缴国库;封存20艘渔船,根据需要转作防汛物质、文化展示、辅助执法使用。250艘持证渔船捕捞权证全部按要求公示注销。”这是江夏区长江禁捕退捕2020年工作情况中的一组数据。


材料中还交代了网具的去向,“回收的6134副网具在与市禁捕办同步开展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非法捕捞器具销毁活动现场予以销毁,网具残渣通过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进行处理。”


从此以后,长江江夏段32.6公里、梁子湖保护区江夏水域26万亩、鲁湖保护区5.1万亩的水域不再有持证渔船的行迹。曾经热闹的江面,也将迎来难得的平静。


如今的长江岸线是这样一幅景象:两岸整洁有序,生机盎然。近年来,武汉市持续扎实开展长江、汉江岸线已取缔码头的生态修复工作,复绿面积788.13万方,恢复自然岸线30余公里。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武汉市还开展河道非法采砂整治专项行动、船舶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尾矿库综合治理专项行动、长江两岸造林绿化专项行动等。去年,共完成长江(含汉江)两岸造林9461亩。专项行动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长江生态的明显改善,王明武感受很深,这让他更快地转变了思想,“我的船是第一个上岸的,我还给其他人做思想工作,因为每个人的处境千差万别,年纪大的人担心再就业难,每个人感受都很复杂。”无论怎样不舍,一代渔民的职业生涯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穿上新制服,我是长江护渔员


幸运的是,拿到了渔船、渔网、捕捞权证以及社保补贴共计26万余元后,王明武新的职业生涯又很快开启了——他被聘为长江护渔员。


江夏区禁捕办工作人员吴冲告诉记者,“区农业农村局和区禁捕办在金口八一渔业队开展长江护渔员机制试点,招聘6名退捕渔民为护渔员,按照年人均3.6万元的标准落实待遇。”


江夏区全区共625个退捕渔民,平均年龄偏大,再就业解决的好不好,关乎渔民生计。“渔民中享受退休待遇有138人,71人无就业和培训意愿,余下需要就业的渔民中,通过招聘会、技能培训、设立公益性岗位等途径,66人在企业就业,自主就业或创业256人,非全日制公益岗位就业94人,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就业率达到100%。”吴冲告诉记者。


渔民变身护渔员,人还在长江上,身份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6个护渔员轮班在长江上开展巡护工作,白天和晚上都有巡查,24小时待命。”今年47岁的彭军在渔民中算较年轻的,他没有选择去企业。“我还是愿意天天看着江水,心情也更开阔。”


不久前,王明武还参加了区里针对护渔员开展的无人机驾驶培训课,“成为护渔员让我感到光荣又自豪。”王明武的思想转变得最快,“虽然收入减少了,但我现在做的事情是为了保护母亲河,这也是我对长江的一份感情。我很期待‘十年禁捕’结束后,如果长江开捕,年轻一代能有机会再尝到长江鱼的滋味。”


如今,“十年禁捕”正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金口街道,随处可见禁捕的宣传标语,而每一家餐馆都张贴着杜绝食用长江野生鱼鲜的海报。保护长江,跟每一个消费者也息息相关。


吃完午饭,护渔员们又娴熟地登上江面的一艘执法小艇,开始了一天的例行巡护。“十年禁捕”后,长江的未来将更加光明。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