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15周年_头条动态 >  正文

青海:厚植高原生态旅游发展底蕴

来源:青海日报 时间:2021-06-08 16:58:43

字号

“青青的山,蓝蓝的海,遥远的青海,一路欢歌向世界走来……”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拥有三江源、可可西里、青海湖、昆仑山等世界级的生态旅游资源,气候调节和物种保有等功能性价值不可估量,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


作为既是生态资源宝库、又是生态安全屏障的青海,近年来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厚植高原生态旅游发展底蕴,加快推进青海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保护生态里谋未来


青海是独特的,这里有宏伟的高山峡谷、原始河流,有数不尽的高原湖泊,更有中国最大、世界第六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拥有独一无二的地质风貌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大量游客心之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青海湖水位连续15年上涨回升达到3196.62米,较2004年回升3.65米,青海湖水体面积与2018年同期相比扩大了39.43平方公里,裸鲤资源蕴藏量较实施保护前增长38倍,森林覆盖率由6.3%提高到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4%……”日前,记者从青海湖景区管理局获悉这样一组数据,简单的数据反映着青海湖周边环境日益改善的事实。


水鸟记录不断刷新、青海湖关键物种青海湖裸鲤储量较快恢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青海湖生态平衡系统初步形成。


为全面建设生态青海湖,努力促进青海湖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青海湖景区管理局与国内600多家旅行社达成合作协议,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长。旅游人数由2008年的32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442.59万人次,增长了13.8倍;旅游收入由2008年的3849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6.24亿元,增长了16.2倍,持续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旅游收入下降,从今年前期接待情况和形势预判,2021年青海湖旅游恢复情况基本与2019年持平。


依托青海湖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环湖自驾游、骑行游、徒步游成为新兴业态,湖泊草原自然光、观鸟观鱼生态研学、民俗文化风情体验等生态旅游产品深受青睐,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2019年青海湖流域旅游收入22.07亿元,占第三产业的62.93% ,占流域国民生产总值的32.27%,国民生产总值的1/3是来源于旅游产业的贡献。


如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长期以来,青海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为了进一步扩大生态旅游优势,全省文旅部门倡导社区参与、共建共享理念,引导农牧民通过农(牧)家乐、自驾营地接待等有序参与生态旅游业。2020年,全省文化旅游企业达9000余家,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106万人,5.45万人通过参与生态旅游脱贫致富。


目前,青海省基本建立了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目的地体系。启动国家公园省建设、举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探索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国家公园集群……从三江源到祁连山,从青海湖到昆仑山,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明显向好。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五级河湖长体系全面建立,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国家公园试点走在全国前列,青海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当前的青海正在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守护着大美青海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绿水青山里藏“富矿”


素有“极地门户、青藏首站”美誉的青海省海东市,自然人文资源富集,有孟达天池、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有柳湾彩陶、喇家遗址等人文历史景观,更有极具地域特色的青绣、青稞酒等产品,成为海东的金色名片。作为公路、航空、铁路交通便捷,兰西城市群发展中的重要连接带,海东这座青藏高原山水田园、创新活力、绿色发展、宜业宜居、城乡统筹的现代化新城正在迅速崛起。


近年来,环海东河湟民俗文化深度体验旅游圈,乡村生态、乡村人文等高品质生态旅游线,积极促进海东市绿色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海东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735万人次,完成旅游总收入261亿元,文旅产业营业收入年均保持12%的增速。


为加快开采好海东旅游这座“富矿”,海东市把旅游业作为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的支柱产业来打造,初步形成了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黄河风情、田园风光为主的五大旅游品牌, “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金色名片日益响亮,“青藏首站”生态旅游目的地集散枢纽功能不断完善……


而海东市只是我省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产业,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地,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中的一个缩影。


早在2015年,青海重点围绕生态立省战略,以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发展乡村旅游和自驾旅游、推动旅游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打造“大美青海”旅游升级版。此后,“青海蓝、高原绿、江源美”成为青海省重点打造的高原生态旅游产品,青海旅游向重要的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转变。


目前,青海全省共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点15家,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10个;培育乡村旅游点2325家,其中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8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35个。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边麻沟,湟中区乡趣卡阳、千紫缘,互助土族自治县卓扎滩、油嘴湾,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七里花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德吉村,化隆回族自治县安达其哈村等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点,已成为热点景区。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钟林生认为,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旅游发展有利于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与此同时,旅游业要充当践行“两山”理念的示范行业。未来,发展生态旅游将成为青海打造旅游名省的重要支撑,青海省一定要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保护和利用,使青海人民在拥有青海蓝的同时,分享到绿色福利。


“青海将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切实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上下功夫,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代辛表示。


我们相信,未来在72万平方公里的壮阔高原上,在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青海将用青山绿水的底色、高品质生活的主色、高质量发展的亮色,擘画出一幅高原绿色生态旅游发展新画卷。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