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尔马没有将他的眼泪带到沙姆沙伊赫。
这位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主席在去年《格拉斯哥气候协议》达成时的眼泪无疑是大会戏剧性的一幕。
更具戏剧性的则是英国新任首相苏纳克,本打算缺席今年大会的他短短几天内却转变态度,不仅决定参加,而且还在出席大会时宣称“气候与能源安全密不可分”。
而在去年,发出“弃煤”倡议的正是英国,夏尔马当时扬言“煤炭的末日近在眼前”。
只谈“弃煤”却对其他化石能源闭口不谈,如此“玩戏法”的倡议在气候变化大会上屡见不鲜,真涉及气候雄心、融资等话题却步履维艰。
是“秀场”还是“战场”?
苏纳克出席大会“摇摆不定”的处境折射出一个现实:气候变化议题早已超出环境范围,成为政治经济博弈的筹码。
正如美国这些年在气候变化议题上进与退,也是国内政治较量的结果,拜登也在连续两年出席大会时都对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向全球道歉。
除了不稳定的政策为全球气候治理增添不确定性,不少国家出于自身利益,有时在相关议题上“装聋作哑”。
比如澳大利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多次被指责“拖累全球”。
尽管澳大利亚新政府正式签署了最新的气候承诺,即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水平上降低43%。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和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如何面对各种压力,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正成为澳大利亚一个棘手的政治问题。
不少人谈及气候变化大会时会不满,认为一些国家领导人将其作为政治“秀场”,只带来呼吁而没有具体行动。
每年的气候变化大会还少不了激进的行为艺术,作秀成分甚至到了令人反感的地步。想获得关注就必须激进?
当然也有人说,气候变化大会不应该只看热闹,还要看到激烈的谈判,有时仿佛“战场”。
单就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融资这一议题就13年久拖不决。在今年的大会上,依旧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博弈的焦点。
此外,应对气候变化上,适应和减缓同等重要,但发达国家也并没有提出适应资金翻倍路线图,估计双方也会激烈的交锋。
吵而不崩,斗而不破。气候变化领域虽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但仍在谈判中前进。
聚焦落实至关重要
当遭遇全球气候危机后,不少人就开始呼吁各方,将目标转化为落实的政策、措施和具体行动,避免把提出目标或提高目标变成空喊口号或差别化指责。
这尤其体现在近几年的气候变化大会主题上,如“现在就行动”“共同实施”,呼吁各国将此前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承诺从口头落实到行动上。
毕竟,光有目标,没有行动,没有政策,不算力度;脱离实际情况搞“跃进”,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缘木求鱼。
提起当时的情景,夏尔马在会后坦承流泪的原因既有历时两年最终达成协议的喜悦,也有未完全达成目标的遗憾。
这种复杂的情绪不难理解,但不在全面落实《巴黎协定》上下功夫,急于提出新目标,反而会拖慢气候谈判应有的进程。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高度关切的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等问题是否取得有效进展,是否有均衡推进减缓、适应和支持方面的雄心,这都将事关政治互信和发展中国家采取气候行动的现实能力。
是承诺就应兑现。
埃及外长兼沙姆沙伊赫大会主席舒凯里说,各方应把更多注意力放到如何全面落实《巴黎协定》、认真履行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承诺上来,秉持多边主义理念,避免外部环境对气候谈判的影响。
他说:“动员工作和气候融资的现状令人担忧。(发达国家)每年交付1000亿美元的承诺尚未落实。”
不得不承认,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近年来气候大会暴露出目标与行动之间的鸿沟日渐拉大。国际社会合力应对挑战的意愿和动力不断上升,关键是要拿出实际行动。
以实则治
中国古人讲,“以实则治”。
11月11日,中国正式提交《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报告(2022)》,重点讲述应对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以及在在工业、城乡建设、交通、农业、全民行动等重点领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的新进展,总结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系统碳汇巩固提升、碳市场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成效。
事实证明,中国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一向重视行动。比如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上,目前的发电装机总量超过许多发达国家的总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已经达成三十年,之所以能继续谈,还是因为互信,更应讲求“实”。
多边主义是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自主贡献机制依然是战胜挑战的必然选择。目前大多数缔约方已提出了各自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不少业内专家也认为,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自主贡献都提出了对发达国家资金支持的要求,发达国家应当根据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以1000亿美元为起点制定更富雄心的2021年—2025年气候资金路线图以及2025年后发达国家新的集体量化资金目标,以增进南北互信和行动合力。
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国际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刚刚结束的中美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中提到,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中美协调合作,这还是共同利益。
无论如何,一次大会的召开是全球气候治理一个新的开始,但全球气候治理也不能寄希望于一次大会的召开,关键还要看很多国家实实在在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