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这几个“一”需要关注!

来源:中国环境网 时间:2023-03-07 14:24:50

字号

2023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2023年的工作重点,其中之一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在这个部分里,记者发现,“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内容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


那么,如何理解“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这对我国城乡高质量发展起到哪些作用?


一个新角度:基础设施建设着眼“城乡环境”


回顾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热词。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强化规划引领,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


......


记者从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发现,对“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举措的阐述多是从区域宏观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首次提出要“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有了“城乡环境”这个新角度,基础设施建设也能够更好地为生态环境治理所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不断完善,环境整治与保护的手段、方式和路径也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推动环境污染防治的基础性工作,还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更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场加速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擦亮乡村振兴底色。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也是乡村振兴路上的必答题,因此中央和各部委出台了多项文件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2021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方案提出,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稳步提高,厕所粪污基本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升,乱倒乱排得到管控;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有条件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


同时,方案提出,要明确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权归属,建立健全设施建设管护标准规范等制度,推动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和村庄保洁等一体化运行管护。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依法探索建立农村厕所粪污清掏、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以及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护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费市场化形成机制。


近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聚焦乡村振兴工作,从户内改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质提速。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同年,生态环境部出台实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要求到2025年,农村环境整治水平显著提升,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相继出台的举措,只为加快补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除了政策上的支持,资金上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数据显示,2022年,财政部加强了重点民生支出保障,其中农村环境整治资金增长13.8%。而财政部发布《关于提前下达2023年农村环境整治资金预算的通知》中,新增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资金预算表”,资金总额为11.25亿元,主要支持地方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性、系统性治理措施,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次破难题:补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从人民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成为今年城市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其中,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国全面提高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和运行效率,环境基础设施朝着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逐步形成了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为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在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收运、处置设施能力和监测监管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设施能力不足、技术瓶颈凸显、保障体系有待加强等短板弱项。这些短板弱项在历次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中均有体现。


例如,2016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广东省开展督察指出,茅洲河水质污染严重,多项重点整治工程进展滞后,生活污水直排,工作机制未理顺,污水管网规划不全,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建设进度严重滞后。


2020年9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向浙江省反馈督察意见时指出,嘉兴市港区三期地块历史上堆存大量含有毒性物质的污泥,2020年6月转运污泥时未按处置方案建设渗滤液导流沟和收集池,存在二次污染隐患。


再如,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曝光全国各地生活垃圾问题超百次,各地无害化处理率低、存量垃圾治理不力、焚烧厂建设滞后、填埋场建设滞后等问题表现突出。


......


而通过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各地将补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推动相关地区和部门加快补齐短板,帮助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其实,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亟需一张“路线图”“计划表”。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加快补齐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短板弱项,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到2030年,基本建立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环境基础设施体系。


而在今年两会,来自“环境资源界”这个政协新界别中的全国政协委员、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王媛带来了“关于大力度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王媛指出,不少地区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积累了一些问题,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这些地区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为此,王媛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推广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计划,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期待,通过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