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没有鸟,地上没有草,不见土质好,光听狂风叫。”以前,当地人这样形容宁夏腾格里沙漠。
如今,当记者站在宁夏腾格里沙漠极目远眺,一块块光伏板鳞次栉比,犹如蓝色的“光伏海”,蔚为壮观。阳光下,深蓝色的光芒与金色沙海交相辉映。
坐落在这里的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项目,是国家第一条以开发沙漠光伏大基地、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通道——“宁电入湘”工程的重点配套项目,也是我国较早备案、开工的“沙戈荒”基地项目,规划新能源总装机规模1300万千瓦,承载着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使命。
“绿色能源+生态治理”让沙漠增绿
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项目由国家能源集团负责实施,其中一期100万千瓦光伏项目由龙源电力宁夏公司负责开发、建设和运营。“项目投产后年平均发电量约为19.2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64.1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约1.129万吨,减少氮氧化物年排放量约1.6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约155.3万吨。”龙源宁夏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艾进才介绍。
在沙漠深处生产绿电,是实现新能源与生态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沙漠地区富集的太阳能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还可以通过“草光互补”放大防沙固沙、植被恢复等生态效益及环境价值。
“为了实现‘绿色能源+生态治理’核心目标,我们采用‘物理+生物’多管齐下的治沙方案,形成光、林、草相结合的林沙产业新模式,实现‘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力求达到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龙源宁夏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郭鹏飞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
在光伏方阵外围搭建1.2米-1.8米高的立式沙障,形成聚沙堤,减少风沙流。
在光伏板下扎半隐蔽式草方格,播撒了42吨沙蒿、沙米、沙打旺、木地肤、蒙古冰草等沙生植物草籽,还种植了沙柳、红柳等灌木有效起到固沙作用。“对于沙漠光伏区而言,扎草方格能起到很好的治沙防沙作用。” 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项目经理李超翔说。
记者走进光伏区深处时,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这里的光伏组件高度要比寻常的高,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遵循边施工建设、边生态治理的原则,将光伏组件中心点提升至距地面3米,为将来在板间种植红枣、枸杞、苜蓿等经济作物留足空间。加高无疑会增加经济成本,但为了生态效益,一切都是值得的。”李超翔向记者介绍。
沿着光伏区继续前行,记者来到生态观测点,站在其中一处地势较高的沙丘上,一种强烈的反差感油然而生。一边是一望无际的光伏“蓝海”,点缀着些绿色,而另一边是连绵起伏的原始沙漠。
“未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绿洲和原始沙漠的对比会更加明显。” 龙源宁夏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吉军说,“生态观测点采用华为800万里光级红外球形摄像机,可通过手机APP等方式实时观测和提取影像图片资料。未来还将完善系统建设,开展多点多范围监测,达到实时监测项目温度、湿度等数据变化,为项目生态修复探索提供数据和影像资料支撑。”
开展实验种植让沙漠里瓜果飘香
在新能源基地,工作人员还自建了实验性蔬菜种植大棚和菌种养殖大棚,目前已经展现出勃勃生机的态势。辣椒已经长出,西红柿成串挂果,大棚一侧实验田内,颜色各异形状各异的多肉植物和虎皮兰也已成活。
走进菌种养殖大棚,一排排白嫩的平菇长势喜人,层出不穷。目前,长出的蘑菇可供应基地项目部内部人员日常食用。沙漠地区夜间温度低,缺水,并不适宜蘑菇生长,如何保证这些蘑菇能够正常生长呢?
“我们在棚内加装了电暖气来保持温度,大家看脚下踩的稻草,都会定期洒水来保持湿度。沙漠条件艰苦,没有智能化的设备,就靠人工来调节湿度和温度,基本10天左右蘑菇就能长好,一茬接一茬。像现在夏季温度高,还会采取侧帘通风的方式降低棚内温度。”李超翔向记者介绍。
大棚里的西红柿和西瓜
在蘑菇大棚里,一排排白嫩的蘑菇整齐排列
沙漠、戈壁、荒漠的主要特点就是光照强、降水少,植物通常在沙漠中很难成活。为了更好治沙用沙,基地的工作人员也在积极开展种植实验,探索更多适合沙漠生长的植物。
“目前种植的几类作物都是自己实验出来的,也不太清楚哪类植物能存活。我们也在争取农业专家的支持,一起开展实验,争取发掘出更多适合这片沙漠生长的植物,丰富这里的植物多样性。”李超翔介绍。
如今,一幅崭新的沙漠画卷正徐徐展开。在一期项目2.8万亩占地面积中,治沙范围已超过2.6万亩;播撒在草方格里的沙生植物种子也都已破土而出,向上生长。
“光伏+生态治理”的融合发展模式正迸发出巨大的能量,阳光、沙漠和植被在这里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共同体。
“新能源基地在未来还将成为集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科普教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示范基地项目。”李超翔说。(张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