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王广华介绍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20场,我们今天请来的权威部门是自然资源部,我们请王广华部长为大家介绍“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与王广华部长一起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是: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先生,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先生,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刘国洪先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关志鸥先生。
现在,我们先请王广华部长介绍情况。
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 王广华:
谢谢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又有机会和大家见面交流。首先,我代表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自然资源和林草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的重大任务,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按照“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工作定位,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一是严守资源安全底线。认真落实确保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部署,推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围绕粮食安全,严格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稳妥有序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对违法占用耕地冻结补充耕地指标,推动耕地总量不减少。以“长牙齿”的硬措施持续开展耕地保护督察执法,公开查处重大违法典型案例,上半年发现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同比下降64%、面积同比下降80.5%。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围绕能源资源安全,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完善矿产勘查开采管理制度,激发矿业市场活力。今年上半年,全国固体矿产、油气矿产勘查投入同比增长17.2%、7.5%;全国新设探矿权242个,同比增长25.4%,并陆续取得山东莱州金矿、云南昭通磷矿等重大找矿突破。围绕生态安全,我国首次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在陆域和海域实际划定面积合计约319万平方公里。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严格规范占用审批,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制定《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规划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今后几年每年将完成1亿亩左右的绿化任务。修编三北工程总体规划,编制第六期实施规划,久久为功推进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推行森林草原湿地休养生息,全面建立起林长制体系,现有各级林长近120万名。公布新调整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大幅扩大野生动物保护范围。积极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围绕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安全,积极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发布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等,在确保地理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促进自动驾驶等新业态发展。此外,我们还与各地一道,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海洋灾害风险防御、森林草原火灾防控和有害生物防治,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认真落实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部署,深入推进“多规合一”改革,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形成。总体规划层面,去年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我国首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批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成果。全国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经全部编制完成,正在陆续审核报批。详细规划层面,出台文件指导地方抓紧编制详细规划,为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以及开发建设、整治更新、保护修复活动提供法定依据。专项规划层面,报请国务院批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紧编制全国海岸带及近岸海域、京津冀、成渝地区等区域的空间规划,支持区域重大战略实施。
三是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围绕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在高质量发展要素保障方面,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连续出台用地用海支持政策,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全力支撑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今年上半年,自然资源部批准重大项目先行用地3.7万亩,同比增长138.3%;全国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214.4万亩,与近5年同期水平持平;批准项目用海127.1万亩,同比增长24.6%;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472.4万亩,同比增长14.2%。深入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发布新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累计部署51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其中今年新部署7个。扎实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等,整治修复海岸线、滨海湿地,我国红树林面积已达43.8万亩,比本世纪初增加了约10.8万亩。在极地深海方面,扎实推进国家深海基因库等深海“三大平台”建设,持续完善国家南北极观测监测网,加快建设我国第5个南极科考站。积极践行“绿色考察”倡议,目前正在筹备第40次南极科考,即将启动第13次北冰洋科考。依托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船,建设大洋钻探科技中心,谋划相关国际大科学计划。
四是维护资源资产权益。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快推动自然资源资产领域改革,强化法治建设。统筹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深入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建立实施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和确权登记制度,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推广不动产登记“交房、交地即交证”“带押过户”等创新举措。推进矿产资源法、国家公园法等的修订制定,加强依法行政,严格督察执法,维护自然资源管理秩序。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将继续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以实际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先介绍这些。下面,我和我的同事很乐意回答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谢谢!
陈文俊:谢谢王部长。现在请大家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也离不开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开发,请问自然资源部在推进国家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方面有哪些进一步的考虑和安排?谢谢。
王广华:这位央视记者所提的问题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自然资源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两会期间的部长通道,我也简要回答了这个问题,但经过这半年多的工作,我们又有新的进展。我们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推进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按照夯实基础工作、繁荣矿业市场、强化科技支撑的思路,精心组织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第一,强化重大基础工作。
一是开展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对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全部163种矿产、4.5万余个矿区开展了调查,全面摸清了我国各种矿产的数量、质量、结构、空间分布和开发利用情况。二是加强矿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划定基础调查区、重点调查区,加大矿产资源调查工作力度;划定重点勘查区、重要矿山深部,开展找矿预测和矿体定位等工作,加大“攻深找盲”力度。“十四五”以来,已初步圈定找矿远景区124处、提交找矿靶区102个,为社会资金开展商业性勘查提供指引。
第二,加强支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政策供给。
一是完善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制度。将征收方式由一次性征收,改为主要在矿山生产时按销售收入逐年征收,既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又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
二是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管理。鼓励实施矿产资源综合勘查。放活探矿权二级市场,放开招标拍卖挂牌取得的探矿权转让年限限制,允许探矿权流转。精简矿业权登记申请要件和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
三是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允许夹缝资源、深部资源等以协议方式向同一主体出让矿业权;调整探矿权延续扣减面积比例、细化油气探采合一制度、延长探矿权保留期限、完善矿业权竞争出让等等,促进矿产资源勘探开发。
第三,加强科技支撑。
创新示范了一批新技术、新方法。推动实施相关重大科技项目,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实施。在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评选中专门设立“地质找矿奖”,激励地勘队伍找矿积极性。
下一步,我们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优化完善相关政策,为各类社会主体投资矿产勘查开发创造良好环境,比如,指导各地推进“净矿”出让,通过加强矿业权出让前期准备工作,提高服务效率,加强用地用林用草要素保障;加快推进重点矿业项目审批,促进拉动内需和稳增长,以有力举措扎实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请问,在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实施哪些重点工程?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 王宏:大家都知道,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营造山青水秀的生态空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规划引领和统筹布局,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努力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有关工作进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构建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战略格局。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格局,布局了生态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工程、重点工作任务。
二是统筹实施了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我们围绕“三区四带”统筹布局实施51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统筹各类生态要素,以流域为主要单元,实施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累计完成治理面积8000万亩。2022年,“中国山水工程”获得联合国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被评价为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态修复范例之一。比如,内蒙古的乌梁素海流域山水工程,根据流域内不同自然地理单元和主导生态系统类型,分区治理,部署实施了7大类35个子项目,综合采取沙漠治理、草原生态修复、露天采坑治理、修复人工湿地、水土流失治理等各类措施,使乌梁素海整体水质得到提升,栖息鸟类的物种和数量都明显增加。此外,近年来,我们还以长江干支流、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黄河流域等区域为重点,有序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累计完成治理面积435万亩。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深入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等重大项目,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2000公里、滨海湿地60万亩。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预计到“十四五”末再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3000万亩以上;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完成修复面积280万亩;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完成整治修复海岸线400公里、滨海湿地30万亩。
谢谢!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我们知道,国土空间规划是整合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多规合一”的新规划。请问部长,我们如何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的新优势,为城乡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谢谢。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 庄少勤:刚才王部长已经简要介绍了“多规合一”取得的成就。“多规合一”不仅仅是要处理好原有不同规划的矛盾和冲突,整合已有规划的优势,还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地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
首先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优势。“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规划,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这几年,我们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三区三线”,就是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引导城乡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加快形成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从而进一步增强国土空间的韧性,提升区域的承载力和持续力。
二是区域协同、开放发展的优势。我们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面统筹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战略,优化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双向开放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和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集约型的城镇格局,这样可以有效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共同富裕,整体提升区域的协同力和竞争力。
三是以人民为中心,塑造高品质生活的优势。“多规合一”有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的优势,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当中,统筹城乡的生产生活生态和安全需求,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优化城市的服务功能和空间结构,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便民生活圈,通过这种城市的“细胞疗法”促进“城市病”的治理,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是立足资源禀赋特点,塑造美丽中国的优势。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各地要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好地域的特色多样性,充分发掘区域自然和历史文化及景观资源,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塑造本地特色优势,改变传统工业化标准化的“千城一面”现象,从而提升区域影响力、创新力和凝聚力。
五是融合技术和政策,保障规划落地见效的优势。我们以实景三维中国为底图,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上初步建立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评估预警系统,以及定期体检评估的监督考核机制,从而保障“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我们都知道,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请问,在推动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后续还将有哪些安排?谢谢。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 刘国洪:谢谢人民日报记者的提问。大家知道,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必须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如何推动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压紧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是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的关键所在。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配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积极推动耕地保护考核和粮食安全考核这两项考核“合二为一”。今年初,中央已经印发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考核办法,对考核的对象、考核内容、考核步骤、考核结果运用等作出了全面规定,考核工作的整体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建立。总的考虑,一是落实党政同责,明确国家对各省(区、市)党委、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实行一年一考核;二是突出考核重点,明确对突破耕地红线等重大问题实行“一票否决”,体现严管严保的坚决态度;三是规范考核程序,设置了省级自查、实地抽查等考核环节,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四是强化结果运用,明确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评价、政绩考核、审计问责等重要参考,还将根据各地耕地保护目标的完成情况,实施经济奖惩。
目前,我们正在会同相关部门,与省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一道,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就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共同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承诺。接下来,我们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加快出台考核工作规则、考核评分细则等配套制度规定,推动考核办法尽快落地实施,切实把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终身追责的要求落实到位,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等一批重要生态工程,能否介绍一下我国的防沙治沙成果和下一步工作考虑?谢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 关志鸥: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今年是三北工程实施的45周年。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和不懈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我们累计完成了造林4.8亿亩,治理沙化土地5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特别是重点区域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特别是三北工程建设的决策是非常正确、极富远见的,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今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召开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三北工程建设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并发出了“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伟大号召。作为主责部门,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决扛起防沙治沙的政治责任,坚决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在具体工作中,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聚焦重点,集中力量,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
其一就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这个项目区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5个省区,是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脊梁。我们要以毛乌素沙地、库布其、乌兰布和沙漠治理为重点,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区域性系统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光伏治沙,进而显著减轻沙患、盐患等生态危害,为黄河“几”字弯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支撑。
其二是打好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这个项目区分布在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5个省区,是距离北京最近的一个沙源区。我们要通过科学安排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实现区域内可治理沙化土地的全覆盖,稳步提升林草植被盖度,进而斩断影响京津冀地区的风沙源,构筑起保护黑土地和粮食安全的生态屏障。
其三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这个项目区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4个省区,是西北天然沙漠、戈壁的连片分布区。要加强重点风沙口治理和跨境沙源地的治理,特别是要突出抓好绿洲外围和沙漠边缘防风固沙林草带的建设,确保沙源不扩大、不扩散。
为了打好这三大标志性战役,近期我们正在会同相关省区和部门,争取尽快启动实施一批防沙治沙重点项目,为打好新时代三北工程的攻坚战,开好头、起好步。谢谢。
北京青年报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我们注意到,现在我国已经设立了首批国家公园,目前国家公园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重点工作是什么?谢谢。
关志鸥:谢谢你的提问。感谢各位对国家公园建设的关注和支持。国家公园建设是“国之大者”,是生态文明领域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在具体工作中,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我们取得了两大标志性成果。
第一,出台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方案》中布局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其中分布着50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和2.9万种高等植物,保护了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通过国家公园的建设,我们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保护起来,这将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通过国家公园建设,充分体现社区的共建共享,将惠及28个省400多个县,形成56个民族共绘国家公园美丽画卷,共享国家公园生态福祉的宏大格局。
第二,第一批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三江源国家公园已经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整体保护,目前的林草覆盖率已经达到74%以上,藏羚羊的种群数量已经恢复到7万多只。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体制、整合资源,成立了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并打通了13个大熊猫区域的种群生态廊道。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立了集保护、监测、科研于一体的保护机制,虎豹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截至目前,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已经超过50只,野生东北豹的数量超过了60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注重加强雨林生境的保护修复,设立了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到6群37只。武夷山国家公园统筹保护和发展,特别是实现了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发展格局。近年来,又新发现了雨神角蟾、福建天麻等17个新物种。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推动出台国家公园法,二是高质量建设第一批国家公园,三是积极推进设立新的国家公园。
各位记者朋友,今年8月,我们将在青海西宁举办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全面展示国家公园建设的丰硕成果。在此,我诚邀大家到国家公园走一走、看一看,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请问,在推进海洋强国方面作了哪些方面的部署?相关工作进展如何?下一步有哪些安排?谢谢。
王宏:谢谢封面新闻记者朋友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自然资源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积极谋划开新局,加快落实新部署,相关工作进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海洋GDP)9462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是7.8%。其中,海洋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海工装备制造业新承接订单、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75.9%和34.6%,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116.2%,我国首台兆瓦级潮流能机组实现了并网发电,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是强化海洋资源保护利用。党的二十大以来,自然资源部坚持严格管控围填海,强化无居民海岛保护,严守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底线,持续优化海洋空间保护与开发格局。2023年1—5月,全国发现并制止涉嫌违法填海10处,约2.19公顷,涉嫌违法用岛4处,约0.81公顷。同时,在严守海洋生态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我们努力保障国家重大项目和民生项目用海用岛。今年,自然资源部已报请国务院批准项目用海17个,涉及投资额约1340亿元。
三是提升海洋监测预警能力。自然资源部持续推进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工程,形成了集海洋站网、雷达网、浮标网、海底观测网、志愿船、断面调查、卫星遥感等于一体的“陆海空天”综合观测系统。我们还实施了海洋预报“芯片”工程,自主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我们命名自己的海洋模式叫“妈祖”,“妈祖”系列海洋预警报模式实现了业务化运行,我国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四是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我部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建设性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生物多样性养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协定”,以及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开发规章等涉海规则磋商,牵头参与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我们还倡议发起“深海生境发现计划”,经联合国批准列为“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推动深海生物多样性养护与可持续利用,努力践行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今年4月,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预定任务,搭乘“雪龙2”号破冰船、“雪龙”号破冰船顺利返回国内。7月12日,也就是明天,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将搭乘“雪龙2”号破冰船从上海出发,执行现场考察任务。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陆海统筹,大力提升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测绘地理信息是重要的数据要素,也是自然资源部门着力加强的保障要素之一。请问对此项工作做了哪些部署?测绘地理信息将怎样在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中发挥作用,支撑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谢谢。
刘国洪:谢谢南方都市报记者的提问。当前,全球数字化发展日益加速,我们正在加快数字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已成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专门作出部署,要求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加快北斗规模化应用。
自然资源部重点从四个方面来推动落实。一是为数字中国建设打造统一的时空基底。构建基于北斗的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加快实景三维中国和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互联互通。二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数据要素保障。更好支撑自然资源管理,赋能政府管理决策,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满足百姓美好生活需要。三是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营造优良环境。建立健全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基础制度,加强数据供给,支持数据规范流通,促进新业态健康发展。四是为构建新安全格局守住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安全底线。创新数据安全技术,提升行业监管服务水平。
关于如何更好运用测绘地理信息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支撑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以实景三维中国数据为基础底板,以实时卫星遥感数据作为支撑,建立起地理实体与自然资源实体、不动产实体等要素之间的时空关联,实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确权登记和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自然资源督察执法等工作全领域覆盖、全链条贯通、全过程监管,服务支撑美丽中国建设。比如,我们自然资源部作为牵头主用户的国产在轨卫星目前有25颗,可以对全部陆地国土,实现2米分辨率影像季度全覆盖,亚米分辨率影像年度全覆盖,可以准确及时掌握我国陆地表面空间变化,更好支撑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保护利用的动态监管。
另一方面,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耦合协同,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在时空上快捷、精准、智能匹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比如,测绘地理信息作为地理空间基底和数据融合平台,面向各行各业、服务千家万户,可以为政府管理、防灾减灾、共享经济、智慧出行、物流快递等数字化应用场景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可以说,我们日常的收发快件、打车出行等都离不开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的支撑和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面向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全面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为数字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谢谢。
陈文俊:最后一个问题。
央广网记者:之前王部长提到,去年我国印发了首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请问,在新征程上“多规合一”改革有哪些新的举措?谢谢。
庄少勤:谢谢您对“多规合一”改革的关注。去年印发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的同时,党中央对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就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就是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来推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体系。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等要求,在完成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础上,加快推进城市群、都市圈、长江经济带等跨行政区域和流域的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更加有效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同时,要适应“三区三线”划定以后城乡发展空间整体全面进入“存量时代”需求,指导地方完善“多规合一”的详细规划体系,更好地引导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形成“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二是进一步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的“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要求,启动编制全国重点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体系,对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能源资源富集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和边疆地区等特殊功能区域实施差别化政策,更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统筹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相关国家战略在空间上落地落实。
三是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监督体系。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理念和“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要求,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分类管控机制,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立空间性专项规划名录清单制度,完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评估预警网络,健全规划动态维护机制,改变过去“规划规划,墙上挂挂”和“换一届领导,换一套规划”的现象,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四是进一步加强规划事业支撑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立法,健全“多规合一”的规划标准体系,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队伍培养,深化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和注册规划师制度改革,加强对行业组织的指导和管理,加强规划工作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为规划事业健康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生态环境。
谢谢!
陈文俊: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