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24日启动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的排海。
据CCTV国际时讯,当地时间24日上午10点左右(北京时间上午9点左右),东京电力公司就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一事召开临时记者会。东电在临时记者会上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将在当地时间今天下午1点(北京时间今天中午12点)启动。今天的核污染水排放量预计为200到210吨,每天的排放情况将在次日公布。首次排海每天将排放约460吨,持续17天,合计排放约7800立方米核污染水。
据日本《读卖新闻》消息,东京电力公司计划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时间将长达30年。
日本政府的核污染水排海决定,遭到国际社会强烈批评和反对。多国人士和媒体表示,日方行为极不负责、危害无穷。
核污水或化作雨水 撒遍地球每个角落
2011年3月11日,一场里氏9.0级的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对日本福岛核电站造成毁灭性打击。事故发生后,核电站积聚了大量核污染水,而且越累越多。
十年后,东京电力公司说,放核污染水的储罐已经满了。2021年4月日本政府首次宣布,将核污染水通过多核素去除设备(ALPS)过滤后排入大海,整个排放预计于2041年至2051年福岛核电站完成反应堆废除工作前结束。
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核污染水排海,前所未有。
“排海并不一定是处置核污染水的最优选择,还有其他替代方案需要研究。”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记者,“而且根据涉事的东电之前的表现,其处理核污染水的公信力、可信度也令人质疑。”
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不久,为了处理日益增多的核污染水,日本政府成立了两个由政府官员和相关专家组成的专门小组委员会,分别对核污染水的处理技术、花费成本和社会影响进行探讨和评估。经过两年半的研讨,专家组给出了五种核污染水处理方案。2016年,多核素处理系统(ALPS)小委员会在此基础上追加了长期保管的方案,并对以下六个方案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讨论。最终,日本政府选择了“成本最小”的排海方案,其考量可谓不言自明。
日本虽然把核污染水排入自家门口的海洋里,降低了对自身陆地的影响,但在强大季风、洋流等因素的“助力”下,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会随之扩散。
据央视,福岛核污染水含有60多种放射性核素,很多核素尚无有效处理技术,部分长寿命核素可能随洋流扩散并形成生物富集效应。据德国海洋研究机构研究表明,自排海之日起相关放射性物质在57天内即可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至全球海域。此外,大气循环有可能将核污染水蒸发到云层,再化作雨水洒遍地球每个角落,潜在的危害难以估量。
据海外网,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8月22日报道,日本政府声称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是安全的,但美国科学家担忧,核污染水中的有害放射性元素或穿越整个太平洋,威胁几代人的健康,影响整个北美的生态系统。
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凯瓦洛海洋实验室主任罗伯特·里士满说:“这是一个跨界、跨代的事件,福岛附近海域释放到海洋中的任何东西都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里士满表示,研究结果表明福岛核事故发生后,距离加利福尼亚州海岸5500英里的地方迅速检测到了事故释放的放射性元素和碎片。此次排放可能让福岛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再次扩散到海洋中,这些放射性元素将被洋流携带,甚至穿越太平洋的黑潮。
进口海鲜还能吃吗?
因担心核污染水污染海产品,韩国消费者近期大量购入盐和海产品,零售商们也因为担心供应短缺而囤货,导致韩国海产品价格上涨。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宣布于同日(24日)起禁止日本部分地区的水产品等进口。
联合国有毒物质和人权问题特别报告员马科斯·奥雷利亚纳曾表示,日本说核污染水将会进行处理,辐射物将会被控制在可接受的国际标准之内,但是处理的过程,也就是“高级液体处理系统”存在技术限制,所以无法保证一切能够成功。
核污染水一旦正式大规模排海,进口海鲜还能吃吗?
8月24日,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的公告。为全面防范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食品安全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风险,保护中国消费者健康,确保进口食品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有关规定,海关总署决定自2023年8月24日(含)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
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负责人就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日本政府无视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反对,于8月24日单方面强行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中国海关高度关注日方此举对日本输华食品农产品带来的放射性污染风险。为防范受到放射性污染的日本食品输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海关总署持续开展对日本食品放射性污染风险的评估,在严格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对从日本进口食品采取了强化监管措施。
该负责人表示,海关总署将持续关注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情况,视情动态调整有关监管措施,防范核污染水排海对我国民健康、食品安全带来的风险。
专家:严正提出我们的要求,但同时避免陷入恐慌
若日本执意排放,身为邻国,核污染水多久会影响我国近海、沿海?
根据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张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团队的模拟结果,核污染水在排放后240天,放射性物质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1200天后将到达北美沿岸并覆盖几乎整个北太平洋。4000天后(约11年),美国西海岸的污染物浓度将远超日本和我国沿海的浓度。
另外几位核领域学者则提到,“根据洋流的方向,浓度更高的部分会先抵达北美西海岸,再顺着阿拉斯加暖流和加利福尼亚暖流来到赤道附近,经过稀释后流向我国沿海方向。”
在马军看来,影响我国的早与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观察,而讨论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放射物质的浓度。洋流方向与排放浓度,左右着“核污染水排放对我国形成多大影响”的结论。马军认为,当日本执意排放后,我国还得“扎牢自己的‘篱笆’”。所谓“篱笆”,就是我国布局在多个城市的核辐射预警监测网络。
记者查询到,2007年出台的《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里,将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分为了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四个级别。而且,无论省内有核设施还是无核设施,都有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
有媒体报道,到2011年福岛核泄露事故发生时,这张安全网已经“织就了近30年”。彼时,“全国36个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328个陆地辐射监测点,涵盖了除河南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会城市和青岛、大连、丹东、威海等重点城市,此外,在核电站和各类核反应堆周围还设置了28个国家重点监管的核环境安全预警站点……构成了中国核辐射预警网络的雏形”。
目前,我国民众可以实时查到这些站点的环境辐射数值。马军给记者发来一张“蔚蓝地图”(点击查看)中的辐射监测地图。“地图上呈现的是部分国内监测站点的数据,源自生态环境部布设监测站点所公开的连续监测数据;国际数据则来自国际方面的发布。”马军介绍称,我国的辐射监测对象包括环境γ辐射剂量率、空气、水体、土壤、环境电磁辐射等等,这些数据除了进行地图式的实时呈现,还会出具成年度报告等。
从上述辐射监测地图中可以看到,全球目前有两处“乌红点”(>3000nGy/h、nSv/h),一个在切尔诺贝利,另一个就在福岛。
当然,随着日本核污染水的排放,这道“篱笆”也需要不断加固。
马军给出了“加大信息公开、透明的力度”和“加强监测”方面的建议。首先,要严正呼吁排放后续信息的公开、透明力度,包括日本方面处理装置运行情况、监测情况、排放情况等等。同时,我国要加强监测,及时识别风险,做好风险管控。比如可以根据事态变化,加强对海水、海洋生物、海产品等领域的监测力度,以及加大常规监测的频次,“避免对民众带来危害,这是我们要去强化的工作”。
“严正提出我们的要求,但同时避免陷入恐慌。”这是多位核领域学者的共同看法。
记者注意到,为了确保消费者安全,中国海关已经在上个月宣布禁止包括福岛在内的日本10个都县相关食品的进口,同时100%严查来自日本的水产品等食品进口。近日,香港澳门地区也宣布了类似举措,并从24日开始施行。
来源:生态中国网综合整理CCTV国际时讯、每日经济新闻、央视新闻、国是直通车、海外网、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