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专题 >  正文

“脱钩”威胁国际气候变化合作,专家称亟须创新碳减排政策

来源:第一财经 时间:2023-10-20 20:47:59

字号

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合作的努力正在面临“脱钩”“断链”“去风险”的威胁,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多位中国专家近日表示,国际社会应从全面和长远的角度来认识国际气候变化合作的重要性,坚决摒弃短视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注重市场手段的全球协同与国际碳市场链接,实施碳减排政策创新。


在最新一期《中国环境管理》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主任、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原司长李高表示,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居于全球环境治理的突出优先位置,加强国际合作是开展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议程的核心和支柱。


李高介绍,全球气候变化合作在过去三十年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大幅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低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全球低碳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碳中和成为不可逆转的全球发展大趋势。他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例介绍,自2010年以来,太阳能光伏平准化度电成本和锂离子电池的价格大幅下降近90%,风电成本下降约一半。


“在价格因素的驱动下,低碳技术相较于传统技术已更具竞争力,其部署规模也呈指数型增长趋势。”李高介绍,2010年至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从754GW增加到2799GW,发电量从761TW·h增长至3147TW·h,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创历史纪录(11.7%)。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2010年水平的17倍以上,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增长3倍以上。


他以中国为例介绍,中国为全球提供了50%的风电设备、80%的光伏组件,中国的电动汽车和电池也出口到世界各国,有效推动全球光伏、风电成本和锂电池价格的快速、大幅度下降,显著降低了各国实现各自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成本。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 杂志最新的一项研究也表明,经济全球化发挥了世界各国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比较优势,为光伏技术部署节约了大量成本。2008年至2020年间,全球化的光伏组件生产市场为中国的光伏安装节省了260亿~450亿美元,为美国节省了190亿~310亿美元,为德国节省了50亿~90亿美元。



李高同时表示,当前国际合作面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地缘政治等复杂挑战。尤其是在当下,西方国家以产品集约化生产威胁全球供应链安全为名,大肆鼓噪并推动“脱钩”“断链”“去风险”,试图通过加征高额关税、限制外商投资、审查科学合作、设置国际技术转让障碍等途径人为制造国际合作隔阂。


“低碳技术或产品在这一过程中首当其冲。”李高介绍,例如,为了削弱中国在太阳能板、热泵等产品供应方面的主导地位,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一项中国绿色技术进口的限制措施。根据该措施,从中国进口的绿色技术将难以获得补贴并面临降级处理。美国在对中国制造的电池和组件征收进口关税的同时,通过《通胀削减法案》(IRA),对本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提供税收优惠以激励本地化生产,甚至以凭空捏造的谎言为借口扣押中国的光伏产品。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环境政策研究室主任郑军也撰文表示,不同国家自身发展阶段、治理水平、发展道路不同,因而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战略和选择的行动路径存在差异,但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方能殊途同归。


“应注重市场手段的全球协同与国际碳市场链接,推进碳税政策实践。”郑军说,截至2022年4月,全球约有36个国家或地区征收碳税。2023年4月,欧洲议会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法案,涵盖商品包括铁、钢、水泥等。我国的碳市场建设正在逐步推开,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尚未纳入,可制定对使用含碳化石能源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碳税等政策。


碳交易和碳税是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广泛采用的碳减排市场手段。目前全球约有47个国家实施了约70种碳定价政策,覆盖了全球23.17%的温室气体排放。为提供更强有力的碳减排刺激,日本、英国等国家同时实施碳交易和碳税两种碳定价手段。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董战峰表示,我国的碳减排行动亟须实施碳减排政策创新并加大力度,尤其是市场经济政策手段。“鉴于碳市场的推开有一个过程,开征碳税可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全国碳市场体系,以作为应对欧盟碳边界调节机制冲击的一项政策选择。”他说。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