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液废 >  正文

欠发达地区的共性问题:如何移开污水处理“绊脚石”?

来源:中国环境 时间:2023-12-20 11:33:16

字号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近日通报最新一批5个典型案例,均聚焦污水问题,主要表现在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突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短板明显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然而,目前不同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水平仍有结构性差异——从全国来看,经济发达地区普遍优于欠发达地区;省会城市、大城市又优于区县。那么,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从哪里来?又有哪些创新路径可借鉴?本报记者对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粮草先行,补足基础设施短板


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方向,也是各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记者在采访时,一位专家直言不讳:“解决污水的问题就是要花硬功夫,就得真金白银的投入。”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那么该如何解决资金问题?


专家表示,政府和市场“两只手”要协同发力,合理设计资金保障方式,从拓宽财政资金投入渠道、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两方面来解决。


“加强中央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支付力度。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设立中央、省、市财政分担机制。污水处理费上缴地方财政后,应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避免挪用和截留。”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表示,“欠发达地区应选择适合当地实际和经济实力的建设运行方式,比如引进装配式一体化的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少、运行经费少,减少专业人员值守。”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洪臣建议,可以考虑在宏观政策层面加大上下游、东中西排污权交易力度。要积极创新资金筹措机制,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加强与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鼓励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相关设施在内的固定资产抵押担保融资,各地政府应采取相应增信措施或给予贷款贴息补助。


撬动社会资本“入局”。“将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统筹纳入EOD等项目规划方案,通过拓展市场化、多元化投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捐助、认建等形式。”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爱杰指出具体路径,“比如在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污水治理’的示范工程,给予相关企业资金支持。部分地区将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人居环境整治相互促进。”


围绕污水处理打造新型绿色产业,也是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一种新尝试。对此,王爱杰提出,“通过政策驱动,让欠发达地区围绕污水处理厂打造新型绿色产业。比如新能源、生物经济等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冷热能及资源回收优势的产业集群,通过政策扶植并以环保转移支付作为补贴,将产业收益、土地增值等反哺污水处理,一旦成功就能解决资金困境。”


 既建也管,构建科学管理模式


一些地方污水处理设施也建了不少,但有些设施存在“吃不饱”“睡大觉”“晒太阳”等问题。


污水处理设施不能只建不管,各级政府应坚持以实际利用效果为导向,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切实杜绝环境设施“晒太阳”的现象。


有专家建议,“首先要端正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树立建是为了用、建了就要用的观念。对建而未用环境设施,逐一调查研究,弄清症结所在,制定‘一厂一策’方案,让现有环境设施尽快发挥效益。”


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也十分重要。“各地政府应作为责任主体,根据自身实际,创新建设和运营模式。选择技术资金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进行合作,负责辖区乡镇污水处理厂‘投、建、管、运’一体化运营。”王爱杰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尤其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要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建设、施工验收和后期运维管理等的全过程监管,建立一种以政府主导、农民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农村污水治理监管机制。”


科技赋能,实现污水处理智慧化。


在四川省成都市沱江保护再生水厂,人工智能闭环控制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实现对污水厂运营过程的全面控制。“智能云AI助力污水处理稳定达标,药剂投加节约三成。基于构建的智能加药算法,将算法结果与水厂自控设备打通,实现加药环节闭环智能控制,实时调整加药。闭环控制的过程则可以通过污水厂智能驾驶舱进行监控,让污水厂运营人员可以实时掌控污水厂整体情况。”该厂负责人表示。


变废为宝,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


污水资源化利用对增加水资源供给、保障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欠发达地区应该积极创新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理念,进行创新尝试。


“应该坚持污水工业循环利用和城镇污水生态环境利用并重的思路,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对于处理工艺效能、能源资源转化技术开展相关研究。另外,完善合理的定价体系,将污水作为资源出售,会调动污水资源化利用的积极性,并减轻水资源压力。”王爱杰建议。


在污水资源化利用中,“碳源”是重要物质。有专家介绍,像酒类、饮料等行业本身有大量碳源。地方相关部门可以牵头,对污水处理厂外加碳源开展可行性研究。


在湖南省长沙市,工业园区以政策为指引,借助啤酒废水资源优势,为污水处理“补碳”,既实现了啤酒废水资源化利用和治污碳减排“双赢”,也为推动工业园区污水治理提供了经验。


农村地区,以小代价解决大问题的案例比比皆是。


如广东茂名在生态补水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当地因地制宜形成“纳大厂”“建小厂”“不建厂”的茂名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茂南区袂花镇椰子村因地制宜采用“格栅渠+调节池+水解酸化池+生态沟+生态塘”的治理工艺,将原来的黑臭水塘改造成景观塘;电白区沙琅镇会业村采用五级净化池收集处理污水,经过滤沉淀,厌氧发酵达到农田灌溉用水标准后用于农田灌溉,进行资源化利用……


当然,资源化利用也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在四川牟定县,当地按不同的村庄类型,分成“五类处理”治理模式。有的流入县城和乡镇集中处理管网;靠近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的流进了专业设备;山区居住太偏远的“一户一池”就近施肥浇地,大部分是接入村庄管网,进入村里的“大三格”重新走遍“流程”后,或者进入人工湿地的等,做到“看着不脏、闻着不臭、资源利用”,还能种水草荷花美化环境。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民之所盼”,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将实现好“民之所盼”。多位专家在接受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要加快补齐制约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补‘短板’也重在补齐思想认识上的短板。生态环境保护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国之大者’,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好的大事。”(记者张冰)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