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专题 >  正文

有序扩容是全国碳市场优化完善的必经之路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时间:2024-03-25 10:15:01

字号

  今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启动以后,全国碳市场扩容的呼声愈高。


  自2021年7月正式上线交易以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走过两年半的时间。目前这一市场已经顺利完成两个履约周期,碳排放核算和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并成长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但同时,履约驱动、参与主体和交易品种单一等问题也被行业关注和讨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将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给市场带来更多期待。


  如何看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成效与不足?扩大碳市场参与行业和主体范围从何处切入?CCER重启将给碳市场带来哪些发展机遇?围绕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兴业碳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兴业研究公司首席绿色金融研究员钱立华。


  《金融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成效与不足?


  王遥:全国碳市场在第二个履约周期内基本维持着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保障市场稳定运行、配额清缴工作顺利展开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多积极成效。但同时,作为起步阶段的新市场,和发达国家成熟的碳市场相比,中国碳市场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的地方。就交易活跃度问题而言,全国碳市场依旧存在明显的履约驱动现象。去年10月份,全国碳市场交易大幅放量,成交了去年总成交量近44%的配额,这背后反映出我国碳市场参与主体和交易品种单一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的参与主体仍以电力行业重点控排企业为主,交易主体多元化程度较低、行业来源单一和企业性质类似使它们的交易目的和特征趋同,对市场整体的流动性与活跃度造成影响,并可能增加市场短期波动。同时,目前全国碳市场中的交易标的仍以碳配额和CCER现货为主,交易品种构成相对单一,市场的金融属性以及金融机构对市场的参与度较欧盟碳市场均有不足。


  钱立华:当前全国碳市场建设不断完善,成果丰硕。一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不断夯实碳排放权交易基础。二是在碳市场机制下,通过配额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有效促进电力行业碳排放降低。三是企业通过参与碳市场交易和配额履约,树立了“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减排意识,完善了碳排放管理体系。四是碳价发现机制逐步形成,为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碳金融等碳定价活动锚定了基准价格参考。


  在我国碳市场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全国碳市场还有一些亟待提高的地方。一是目前全国碳市场交易主体较为单一,仅纳入发电行业企业可以参与交易,而履约是驱动这些企业进行配额交易的最主要因素,所以会出现履约期交易活跃度远高于非履约期的现象。


  二是目前全国碳市场仍只有碳配额现货交易,交易品种较为单一、风险管理工具缺乏,控排企业缺乏对碳配额资产进行主动管理的动力与工具。


  三是配额发放预期不明确。目前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案基本是一期一制定,发电企业缺乏明确的预期。因此,在配额可以全部结转使用的情况下,重点排放单位倾向于长期持有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交易意愿不高。


  《金融时报》记者: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只纳入了发电行业,市场对扩大碳市场参与行业和主体范围呼声渐高。哪些重点行业具有更为迫切的入围需求?纳入更多行业和交易主体后,碳市场将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王遥:覆盖行业逐步扩容是全国碳市场持续优化完善的必经之路。进一步扩大碳市场参与行业和主体范围有助于提高市场交易活跃度、健全市场交易机制和实现碳价发现功能。


  目前,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下,除了发电之外的七大重点排放行业也已有序开展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其中钢铁、水泥、电解铝三个行业的企业碳排放报告核查的时间要求早于其他行业,或将具备更好的市场扩容条件。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温室气体排放量更大的行业纳入会对全国碳市场交易量提升产生更积极的影响,例如钢铁、水泥等。然而,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行业生产流程的复杂程度、排放数据核算的标准化程度等都会影响是否合适纳入控排行业范围。水泥和电解铝可能成为首批扩容行业,主要是考虑到行业数据可得性和准确性较高。


  除此之外,国内重点排放行业纳入碳市场还有利于应对来自国际层面的碳贸易壁垒。例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要求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和氢这六种产品的进口商在未来支付中欧间的碳价差值,这一碳关税政策可能导致未来中国向欧盟出口的产品尤其是钢铁和铝这些中国占欧盟进口份额较大的产品受到制约。而尽快将相关领域纳入碳市场覆盖范围,形成国内市场的碳定价机制,有助于相关行业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国际贸易中的碳约束条件。


  钱立华:碳市场扩容包括两个方面。从纳入管控主体来看,本着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下一步,全国碳市场将会优先考虑碳排放量大、数据统计基础好、产能过剩等行业,预计会优先选择水泥、电解铝和钢铁三个行业。从全国碳市场交易参与主体看,建议可以优先考虑一部分具备碳资产管理交易经验、抗风险能力强、有利于提升碳交易活跃度的机构进入全国碳市场开展交易,如部分碳资产管理企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等。


  随着更多行业和交易主体参与全国碳交易,有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碳排放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升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减缓全国碳市场交易“潮汐”现象,并进一步充分发现碳价,强化碳价对减排工作实施的影响,提升碳定价机制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方面的促进作用。


  《金融时报》记者:2012年,我国CCER开始起步,但受多种因素影响,CCER新项目的备案和签发在2017年被按下暂停键。今年1月,CCER再次启动,在允许个人、公司、机构组织参与碳交易的背景下,CCER市场将带来哪些机遇?未来市场需求如何?


  王遥:CCER交易重启意味着我国强制减排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双市场并行的完整碳市场体系正式建立。通过健全相关机制以及重启CCER交易市场,我国进一步完善了碳市场交易的机制和功能,为碳减排活动的定价提供了市场基础。同时,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启允许更多主体参与到市场活动中,不仅有利于推动碳减排活动开展,也有助于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碳减排的相关技术领域。


  考虑到CCER重启后市场供给以及交易量的恢复与增长,以及企业、活动碳中和等对于CCER的交易需要,预计在当前全国碳市场仅覆盖发电行业的情况下,CCER市场将达到20亿元至30亿元左右的交易规模。在当前规定所允许的碳配额抵销比例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全国碳市场进一步扩容以及配额拍卖机制的引入,附加对于全国碳价持续增长的预期以及市场主体自愿碳排放抵销意愿的进一步提升,预计未来CCER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钱立华:目前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产品只有配额和CCER的现货交易,CCER重启后将有新的CCER签发以补充全国碳市场交易数量,有助于提升碳市场交易活跃度并充分发现CCER价格。同时,将为低碳产业带来更多资金支持,拓展低碳产业投融资方式。未来,随着更多减排方法学出台,将有更多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和技术获得支持以落地实施。另外,也有助于促进碳金融产品发展以及提升全社会减排参与度。


  CCER重启后将面临大量的市场需求。一是碳市场纳入控排企业为降低履约成本,将采购一定的CCER以完成抵消配额清缴。以全国碳市场为例,目前全国碳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其中5%可以使用CCER抵消配额清缴,则CCER需求量约为2.55亿吨。随着未来全国碳市场的扩容,全国碳市场将有更多的CCER需求。二是部分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企业或个人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战略或公益目的,自愿购买CCER来抵消自身的碳足迹,以实现碳中和或提升品牌形象。三是部分投资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将投资购买CCER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产品,以实现资产组合多元化,并响应绿色投资策略。(记者 徐贝贝)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