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重点要闻 >  正文

依法守护黄河岁岁安澜——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一周年回眸

来源: 解放军报 时间:2024-04-01 09:39:36

字号

写在前面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古老长河奏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2023年4月1日,继长江保护法之后,我国第2部流域法律——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为在法治轨道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黄河“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迈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黄河保护法施行一年来,沿黄9省区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搭建起黄河保护治理的“四梁八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黄河大合唱”越唱越嘹亮。



河湖卫士守护青绿长廊


有法可依,划定生态红线


春雷响,万物长。在黄河“几字弯”的部分河段,冰面开始消融,吸引着众多市民游客前来一睹黄河开河的壮丽景观。每到这时,也是吕丽和同事们最忙碌的时间。


吕丽是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民检察院专职委员,也是一名巡河员。自2019年上任以来,她便定期对辖区内河道展开日常巡查,2022年获评全国“最美巾帼河湖卫士”。


一次,吕丽和同事在巡查时发现,一家养殖场建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且离黄河较近,直接影响黄河水域生态环境。吕丽带领办案组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诉前检察建议,并组织区农牧水务局、生态环境部门等召开圆桌会议,组成专项治理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共同制定整改方案。


“现在有了黄河保护法,我们在工作中有法可依,给群众宣传起来更有理有据。”吕丽说。


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最大的威胁是洪水、最大的短板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最大的弱项是民生发展不足……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黄河流域发展的短板弱项。


直面这些问题,黄河保护法为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法律依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黄河保护法中“明令禁止”条款17处,“不得”行为条款10处,“严格”控制、限制条款16处,还有刚性约束、强制性、红线、底线、上线、准入清单、负面清单、淘汰类目录等条款。黄河保护治理,有了更多“铁规矩”“硬杠杠”。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加大执法力度,深入推进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落地见效,加强跨区域联动、跨部门联合执法,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水事违法行为。


国徽高悬,审判员居于正中,原告席、被告席分列两侧……这是河南省郑州铁路运输法院黄河流域第一巡回审判法庭庭审现场。2023年4月1日上午,黄河河道禁采区范围内非法采砂一案公开开庭。这是黄河保护法施行后,首例适用该法对破坏黄河矿产资源犯罪予以惩处的案件。


“黄河保护法是全面推进国家‘江河战略’法治化的标志性立法,九曲黄河走上了从‘无法可循’到‘有法可依、循法而治’的良性轨道。”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樟林说。


黄河源头与入海口“牵手”


流域协同,汇聚治理合力


夕阳西下,红碱淖宽阔的水面漾起涟漪,一只只水鸟扑扇着翅膀飞向空中。


红碱淖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位于陕西省神木市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之间。20余年前,红碱淖约30%的水面消失,面临萎缩危机。


为了拯救红碱淖,内蒙古和陕西联手建立蒙陕联合水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每年秋季,红碱淖流域生态补水工作如期启动,内蒙古鄂尔多斯札萨克水库开闸放水,来自塞北的一泓清水源源不断注入陕西境内。2016年至今,札萨克水库已向红碱淖开展8次生态补水,累计补水700万立方米。“吃饱喝足”的红碱淖,敞开怀抱迎接南来北往的候鸟。


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在法律的刚性约束下,开展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成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与此前不同的是,黄河保护法适用范围并非传统自然流域的79.5万平方公里,而是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扩大适用范围,覆盖黄河干流、支流和湖泊集水区域所涉及的9省72市439个县级行政区域,共计132万平方公里。同时针对流域工业与生活用水,还将适用范围拓展至流域外供水区的相关县级行政区域。


相隔千余公里,黄河源头与入海口成功“牵手”。作为黄河源头省份的青海省,与山东省签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黄河源头与入海口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实时共享。从“龙头”到“龙尾”,黄河生态保护联合机制初步构建,携手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


在流域协同治理体制方面,黄河保护法对流域统筹协调机制作出详细规定,多个条文分别对协调机制的央地职能、体制保障、职责分工、监测网络、信息共享、专家咨询委员会等方面作出规范。


此外,法律还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黄河流域省际河湖长联席会议制度,纳入流域治理管理新机制,进一步提升流域治理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


流域位置不同,治理工作重点不同,沿黄9省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精准施策为黄河“治病”。


山东省和河南省建立起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执法联动机制,共同防治行政边界地区环境污染;黄河中上游5省区6地市法院共同签署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框架协议,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全流域正在形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局面。


云上打造数字孪生黄河


科技赋能,把脉虚拟世界


在黄河河南段马渡险工27坝,层层叠叠的石块构筑起黄河两岸的坚实大堤。砌石堆中,有些石块看起来很特别,“长”出一条黑色的线,它们被称为“智能石头”。


河南智慧黄河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王越洋介绍,“智能石头”由信息处理微型智能芯片和电池两部分组成,将它放在石堆里连上传感器,就成为大坝上的一个小小“侦察员”。只要石块发生位移,系统就会进行录像抓拍并发出报警信号,将信息传送到“河务通”APP上,一线巡查人员便能及时赶到现场进行险情处置。


随着“智能石头”和“河务通”APP正式投入使用,工作人员依靠一部手机,就能随时随地掌握坝岸地理信息和出险情况,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提到依法治水守护黄河,黄河保护法的相关条文中,不仅有“禁止”“不得”的红线,还围绕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出鼓励、支持的指导性措施。


例如,第15条提出“黄河流域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黄河流域信息共享系统,组织建立智慧黄河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科学化水平”,第16条明确“国家鼓励、支持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沙运动与调控、防沙治沙、泥沙综合利用、河流动力与河床演变、水土保持、水文、气候、污染防治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加强协同创新,推动关键性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近年来,科技赋能黄河治理深入推进,“智能石头”便是数字孪生黄河建设的一项基础应用。


2022年,《数字孪生黄河建设规划(2022—2025)》发布,要求“十四五”期间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数字孪生黄河”。


“形象地说,就是通过数字技术,把现实中的黄河虚拟化,孪生黄河就像双胞胎一样。”数字孪生黄河建设工作专班负责人介绍道。


在黄河防洪调度演练现场,一条“云黄河”奔涌在全景式数字孪生平台上,直观反映极端天气下的险情分布情况。洪水演进、滩区灾情损失等场景一目了然,防汛效率大大提升。孪生黄河与实体黄河的模拟仿真运行,初现成果。


“云河地球”、“智河视界”三维仿真引擎、“黄河模拟器”……越来越多的新名词出现在日常工作中,对黄河治理流程实施智能化重塑,一条“数字黄河”在虚拟世界中奔流不息。


(综合自各媒体报道)


本版制图:王秋爽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