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发布研报称,碳壁垒是国际贸易中一种以环保名义设置的新型贸易限制手段,主要分为高碳行业壁垒和清洁行业壁垒,且有从高碳行业向清洁行业蔓延的趋势。在国际碳壁垒加剧的背景下,全国碳市场需及时扩大纳入行业范围,尽早将碳壁垒涉及行业覆盖在国内碳定价机制之下,为国内企业争取腾挪空间;同时优化能源结构,稳步推进绿色转型,从本质上应对碳壁垒。
1)高碳行业壁垒主要针对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形式多为贸易壁垒,如欧盟CBAM、美国CCA等,正在发达国家中逐步扩散。
2)清洁行业壁垒主要针对光伏、电池、电动汽车、新能源金属等行业,如欧盟《新电池法》、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等,其政策手段则更为丰富,不仅采用传统关税手段增加进口成本,还通过设置以碳为名的技术壁垒、本地产业的特殊保护和来源把控,以阻拦进口从而削弱外来品的竞争力。
国际碳壁垒影响几何:宏观经济与行业视角
1)高碳行业:短期成本上涨有限,未来不确定性较大。以CBAM为例分析国际碳壁垒对我国的影响,从贸易总量角度,CBAM其影响主要集中在钢铁、铝、水泥及化肥四大行业,其中尤以钢铁和铝行业受到冲击较大,但由于四个行业本身对欧出口有限,所以对中国总体冲击有限。
从单位成本角度,根据CBAM计算规则,相关产品的单位征税变动情况主要取决于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差异和中欧碳定价差异。从宏观经济视角,CBAM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直接影响主要来自出口贸易方面,中长期来看可能倒逼国内碳价上涨,对宏观经济产生潜在的间接影响。我们采用中国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欧盟实施碳关税的经济影响进行模拟,发现如果国内碳价盲目加速增长,会造成GDP损失的增加。
2)清洁行业:“新三样”面临新挑战,碳门槛或将成关键障碍。欧盟是我国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等“新三样”出口的主要对象,欧美对中国新三样的打击方式以设置更具针对性的进入门槛为主。以欧盟《新电池法》为例,对五类电池设置准入门槛,对我国相关企业的挑战主要涉及碳足迹声明、回收利用要求、信息披露要求三方面。
应对国际碳壁垒,综合运用政策、金融手段推动我国绿色转型稳致远
1)政策端:加快建设国内碳市场,推动能源转型。我国碳市场的建设进展和配套的MRV体系与欧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金认为,在国际碳壁垒加剧的背景下,全国碳市场需及时扩大纳入行业范围,尽早将碳壁垒涉及行业覆盖在国内碳定价机制之下,为国内企业争取腾挪空间;同时优化能源结构,稳步推进绿色转型,从本质上应对碳壁垒。
2)金融端:加强碳壁垒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创新碳金融工具。充分重视碳壁垒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对碳风险的识别和管理,同时推出并完善碳期货、碳远期、碳互换等金融产品,在完善我国碳市场、促进海内外碳价耦合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3)企业端:熟悉碳壁垒规则,建立碳核算能力。面对国际碳壁垒的挑战,相关企业应当熟悉相关法案的规则和重要时间节点,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例如CBAM在过渡期分阶段逐步提升报告要求,出口企业需配合欧盟进口商做好报告工作。在CBAM报告内容中,碳排放信息或将对企业造成较大的统计压力,企业应按照欧盟规定明确核算产品、流程和要求,在国内监管机构的引领下提升自身碳核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