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修复 >  正文

福建持续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 协同互促让红树林变“金树林”

来源:生态中国网 时间:2024-06-11 16:59:41

字号

今年6月8日是第十六个“世界海洋日”,红树林作为“海岸卫士”“海洋绿肺”,自然成为世界海洋日备受瞩目的议题之一。作为中国红树林天然分布最北的省份,福建持续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海上森林”面积持续扩大;推动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互促,让红树林变“金树林”。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文卿从1991年开始投身红树林研究,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时间。他说,红树林是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它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守护着海洋,被誉为防风消浪的“海岸卫士”,也是净化海水的“过滤器”,还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鱼虾乐园”“鸟类天堂”。但由于围海造田、工程建设、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红树林一度遭遇面积锐减、生态退化等危机。


从2022年开始,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合作,走进福建省罗源县,开展为期三年的“种·未来”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通过修复、种植红树植物,逐步恢复当地滨海湿地红树生态系统。


蓝碳,也称海洋碳汇,指固定在红树林、海草床等滨海生态系统和藻类、海水贝类等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碳,这些生态系统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在海洋中。


作为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红树林保护科学顾问,王文卿和团队长期关注并指导“种·未来”红树林生态系统改造项目。他说,沿海城市的天气情况是影响红树林苗木存活率的关键因素,为此项目特地设置了临时性的苗木种植区,以便及时补苗。“从我们在全国范围的调查来看,一些红树林种植项目因其成活率偏低称不上成功。而在罗源湾,通过高程控制,‘宜林则林,宜滩则滩’的理念,这一境况有了很大改善,成活率已达到90%以上。”


沿海居民“靠海吃海”,在沿海滩涂填海造地、工业建设、海边养殖,诸多现代人类活动占的都是原本适宜种红树林的生长地。王文卿认为,社会力量的加入成为了新的破局思路。


除了提供资金支持,“种·未来”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在启动前就由罗源县林业局牵头,成立包括当地政府和项目所在地村委会代表组成的协调小组,通过与社区居民定期沟通,将项目的目标、活动内容等明确告知社区居民,保证项目的透明度,同时深入考量社区居民的可参与性及各种潜在收益,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项目工程的实施、后期管养中,形成一种“人人参与,人人获益”的良性模式。


截至目前,“种·未来”红树林项目已经在罗源县修复了100亩退化的红树林,罗源县松山镇巽屿村和碧里乡碧里村的滨海滩涂也正一点点发生着变,红树林枝繁叶茂,疏密有致,与海水浑然一体,时有白鹭在林间穿行翩飞,宛若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


福建观鸟会团队2023年上半年在罗源湾开展了6次候鸟生物多样性监测,监测到鸟种106种,共19155只。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8种,比如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黑脸琵鹭、卷羽鹈鹕、黑嘴鸥等。


随着秋茄逐渐成林,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鸟类回来了,渔民回来了,游客也慕名而来。红树林因此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树林”。


根据福建省自然资源厅与福建省林业局共同编制的《福建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到2025年,福建将营造红树林675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550公顷。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