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液废 >  正文

舟山:建立“海上环卫”机制,“垃圾不入海”成美丽风景

来源:中国环境 时间:2024-06-25 10:12:47

字号

傍晚,海风将夏日的炎热慢慢吹散。在浙江舟山岱山县长涂岛沿港边的一间屋子内,渔嫂们正麻利地分拣打包来自渔港、渔船的一大堆塑料垃圾。一旁,机器的轰鸣声中,这些垃圾被压缩成25公斤重的长方体,整齐地堆放进仓库里。这里是舟山市首个“小蓝之家”,专门用于开展海上垃圾的回收再利用。


“这些塑料垃圾一部分是净滩、净港捡拾,另一部分是渔民出海带回的生活垃圾或作业捕捞垃圾。浙江蓝景科技公司会定期来装运回收,他们将废塑料开发成环保文创产品、服饰等进行废物利用,而我们也可以获得经济收益。”一位渔嫂说。


这是舟山“海上卫士”机制的举措之一。舟山市是一个以群岛建市的千岛之城,拥有2085个岛屿和2400余公里绵长海岸线。面对近海海洋污染治理压力,舟山探索建立全域、全时、全民“海上环卫”工作机制,有效治理了岸滩和近海海洋垃圾,于2022年入选全国自贸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案例。


“部门协同+属地管理”网格责任体系


湛蓝的海水,微凉的海风,细腻的沙滩,热闹的海岛……入夏后的舟山海岛,时常因此而“出圈”。在这份“美丽”的背后,活跃着数百名海岸线“卫士”,保护着一方碧海蓝湾。



在普陀塘头上塘沙滩,上塘沙滩镇级滩长贺平与村级滩长翁世福正在现场查看情况。上塘沙滩总长1.63千米,占地80多万平方米。平时,一刮大风,海面上的垃圾会随着潮流漂到沙滩。


“以前,沿海滩涂管理一直缺位。由于海潮涨落,垃圾有时候随着海浪冲刷至此,有时候又被海浪卷走进入海洋。现在,滩涂上一旦发现有垃圾或者违规网具,就会当场清理。建立湾(滩)长制,权责更加明晰后,巡查和清理会更密集,确保滩面整洁、无障碍物、无垃圾。”翁世福说。


据介绍,舟山市划定了321个湾(滩),配备管理人员409名,涉及岸线总长度942公里,构建市、区、镇、村四级“湾滩长”组织体系,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市级总湾(滩)长,各县(区)党委、政府的相关领导担任县级湾(滩)长,乡镇(街道)党政领导担任乡镇级湾(滩)长,村委会确定村级湾(滩)长或专职协管员,层层落实分片包干,建立湾滩垃圾发现、清理、收运长效机制和监督考评制度。


海上也有“清道夫”。在嵊泗县泗礁岛的渔政码头,经过一天的海上作业,“海巡0743”艇靠岸停泊。树枝、海草等漂浮物,饮料瓶、塑料袋等生活垃圾……工作人员将收集了一整天的海上垃圾拖至渔港内的垃圾站进行分类倾倒。作为嵊泗“垃圾不入海”“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号”的一员,“海巡0743”艇在日常巡航中不仅对向海洋倾污行为予以严查,还承担着清理海漂垃圾的重任。


“我们在海巡艇上配备了捞网、伸缩杆,航行过程中清理一些海漂垃圾、碍航渔网是举手之劳,年均打捞海洋垃圾15立方米。”嵊泗海事处李良旺说。


舟山将港口、海岸垃圾治理纳入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全市配备各类保洁船、垃圾清运船等140艘,垃圾清运车65辆,无人机12台,生态环境、海洋渔业、港航、城管等多部门正协同打造源头减量、治污保洁、清理转运全链条的岸滩垃圾治理工作模式。


“根据《舟山市建立海上环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我市强化部门联动,在推动湾滩问题巡查、垃圾清运处置等方面密切协作、无缝对接,确保湾滩垃圾应收尽收、应清尽清、应处尽处。”舟山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源头管控+日常保洁”智能治理模式


“无人机出库,按设定路线巡查湾滩情况。”在舟山定海谢家门滩,伴随着工作人员在屏幕上轻点,一架无人机在滩湾上空来回盘旋。这些无人机不是在拍摄美景,而是在“找垃圾”。实时高清画面和各项数据出现在眼前,锁定一处漂浮垃圾后,工作人员立即出具巡查报告和问题清单,并下发给属地乡镇落实整改,实现闭环管理。


清海净滩,“天眼”来查,这是舟山“清海净滩巡护项目”的一幕。舟山本岛共有92个湾滩及入海排污口,部分湾滩面积大、海岸线长、地形复杂,单靠人力巡查存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盲区多等问题。舟山在全省率先启用无人机清海净滩巡护项目,将无人机“天眼”作为人力巡护的延伸手段。


“它可以对湾滩海面漂浮物、沿岸垃圾处理情况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拍摄记录,还可以更快速、更全面地收集湾滩沿海排污口、污染源等信息,有利于第一时间落实问题的溯源,督促问题的整改。”舟山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科技赋能“海上环卫”机制,让舟山海洋垃圾从“治理”转向“智理”。在普陀桃花海域,浙普渔32283号船老大打开“浙里办”APP,进入“渔省心”应用,点击“污染物申报”,选择污染物类型,输入船舶名称、接收位置等信息熟练地进行操作。半小时后,一艘油污接收船便出现在旁边,短短5分钟就完成了船舶含油污水收集。


在普陀沈家门中心渔港,一个长方形的“数字大脑”醒目地立在岸边,蓝色的灯光闪耀出科幻色彩。船舶油污被送到这里储存、预处理后,再集中运到专门企业处置。这就是渔港渔船污染物智能化防治项目——“海洋云仓”。它运用“智能装备+大数据”技术,实现船舶污染物的网络化收集、规范化贮存、靶向化运输、集中化处置、全流程监管。


“我市已在沈家门中心渔港、舟山中心渔港、桃花一级渔港等海域片区建设‘海洋云仓’8套,覆盖1406艘24米以上渔船,联网率达100%,实现渔船含油污水、废矿物油、生活污水等水污染物减量化、节约化、安全化回收处置。”上述负责人介绍。


此外,舟山还建立“船舶水污染物监管与服务信息平台”,实施“红码、黄码、绿码”三色环保码管理制度,实现联单电子化、数据共享化与统计自助化,每年通过平台进行船舶垃圾接收、转运处置8000立方左右。


“固定队伍+志愿服务”全民参与格局


舟山组建“专业化海上保洁队伍、海域海岸保洁队伍、湾滩志愿者队伍”三支队伍,建立完善“部门联动、日常监管、长效保洁”三大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湾滩问题巡查、岸滩垃圾收集、垃圾清运处置等工作。其中,日益壮大的“民间湾滩”志愿队伍,已成为“海上环卫”机制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天刚擦亮,在普陀东极镇青浜岛东极海洋环保志愿者驿站,来自上海、嘉兴、重庆等地参加净滩行动的志愿者已经整装待发。捡拾工具、垃圾袋、手套……清点完净滩工具后,大家便沿着长长的环岛路去向海滩。海水莹蓝,远处船只的阵阵马达声夹杂在海风里,满山的芒草、硕大坚硬的海石和初阳映入眼帘。然而,来到西风湾砾石滩,散落的垃圾却让美景打了折扣。


青浜岛地处钱塘江和长江的入海口,也是台湾暖流和我国东部沿岸寒流的交汇处,外海和内陆江河入海的垃圾随潮汐而动漂到这里的海滩上。潮起潮落间,垃圾就“躲”在卵石间的缝隙中。


“今天,我们来到大海边,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用双手清理海滩垃圾,用笔和秤记录垃圾的种类和数量,共同护卫这生命的起源。”净滩前,志愿者们举起右拳宣誓。


划分区域、做上标记、捡拾垃圾……2个小时过去了,志愿者们共捡到了100多公斤垃圾。


“守护海洋,单靠一支队伍是不够的,我们希望通过群岛驿站和枢纽型机构模式,建立起覆盖舟山多岛屿的海洋保护网络,推动更多人参与当地的海岛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舟山市千岛海洋环保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何力是舟山海洋生态环保志愿者领头人。截至2023年底,该中心已联手“东海渔嫂”“青浜公益”40多个公益团队开展海洋环保志愿活动,累计已有2.5万人次志愿参与清滩净滩行动,清理20多个岛屿、50个湾滩、巡滩保洁7.5万公里,清理湾滩垃圾2735.5吨。此外,该机构还入驻支付宝—蚂蚁森林洁净海洋项目,获得2100多万人次的支持,进一步扩大了舟山海洋保护行动在全国的影响力。


全民守护,舟山的海更清亦更蓝。2023年,舟山市近岸海域一类海水占比32.6%,同比上升了7.6个百分点,水质总体稳中趋升。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