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汉维通信器材有限公司凭借着工业碳效码中的一级碳效标识,以优惠利率获得贷款1000万元,尝到低碳发展的甜头,企业充满信心,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升级,建设绿色工厂。
12月3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17家有自备电厂企业全部完成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的碳配额清缴,这标志着中国石化提前完成2023年度全国碳市场履约工作。
12月2日,山鹰国际公告,截至2024年9月24日,公司已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以大宗协议转让的方式出售2019年、2020年碳排放配额40.37万吨。2024年9月25日至2024年11月30日,公司及下属子公司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以挂牌交易的方式累计出售碳排放配额14.78万吨,成交均价103.96元/吨,交易总金额1536.59万元。出售碳排放配额相关收益计入非经常性损益,将对公司当期财务产生积极影响,现已累计出售的碳排放配额55.15万吨预计影响2024年度净利润5296.20万元。
新疆天业(600075)11月29日晚间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拟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以大宗协议、挂牌交易等多种转让方式出售结余碳排放配额,累计出售量不超过70万吨(含)。根据目前碳市场交易走势,出售价格100元/吨(含税)左右,如按出售70万吨测算,预计交易总金额约7000万元。
11月20日,海信视像正式发布了《碳中和白皮书》,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减碳目标——不晚于205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并绘制出清晰的脱碳路径图。作为全球第二的彩电领军品牌,海信视像基于多年来的节能减碳运营经验,以及深度践行ESG理念、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的需要,提出了分三个阶段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发展路径,体现了企业公民的责任和担当。
近日,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油发展)、中海油电力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气电集团)和大庆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相继在北京绿色交易所完成79万吨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购入和售出交易。海油发展的交易是今年以来国内最大单笔CCER交易,创造了中国海油CCER碳资产的历史最大单笔交易,标志着海油发展在碳资产管理体系建设上进入新阶段,实现了从碳资产开发核证到市场化交易的闭环。
9月11日,首钢股份披露公告表示,公司旗下迁钢公司与多家受让方签署《碳排放权交易协议转让合同》,通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转让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以下简称“CCER”)。截至公告披露之日,迁钢公司已与各受让方签订了相关转让合同。本次转让完成后,预计影响公司利润约1亿元至1.2亿元。
近日,中国中化旗下中化国际成功完成首单欧盟碳配额交割,有效降低欧盟出口货物的航运物流成本,助力提升该公司进出口业务市场竞争力。自2024年1月起,航运业被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所有超过5000总吨的大型客货船舶进出欧盟港口,均被要求监测、报告其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并为每吨二氧化碳当量支付相应的碳排放费用。
7月底,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第三个报告周期的申报时间截止,从下个季度到2025年底,虽然同样是过渡期,无需缴纳额外的碳关税,但对欧盟CBAM现阶段覆盖的六大行业——钢铁、水泥、铝、化肥、氢和电力的进口商来说,对其要求从自愿申报转为强制申报,碳约束力在缓缓增强。 出口企业不仅需要掌握中国相应的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还应当熟悉欧盟等国际标准,在专业节能减碳服务机构的帮助下,精确测量自身产品生产过程、购买前体产品的隐含碳排放数据。
宁德时代近日官宣,旗下全资子公司——广东瑞庆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获得全球知名认证机构SGS颁发的PAS2060碳中和认证证书,正式跻身零碳工厂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