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生态中国
日前,国际知名期刊《Phytotaxa》《真菌杂志》发布了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百山祖园区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该园区内发现两个牛肝菌新种,它们分别被命名为“吴三公金牛肝菌”和“百山祖叉褶牛肝菌”,其中,“百山祖叉褶牛肝菌”还属于一种新属。
广西林业部门介绍,近日,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工作时,再次发现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紫毛兜兰种群50余丛(株)。
山东区位优势独特,地跨黄河、淮河、海河、小清河和胶东五大水系,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湿地资源。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我省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全省共有省级以上湿地公园200处,国家重要湿地2处、国际重要湿地2处、省级重点保护湿地53处,基本形成以湿地公园、重要湿地等为主体,一般湿地和湿地保护小区为补充的湿地分级分类保护体系。
近日,福建省林业局、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联合印发《福建省湿地保护规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按照《规划》,到2030年,全省计划新增国家重要湿地4处、省级重要湿地7处。
11月28日,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于田县,随着最后一棵玫瑰花苗种下,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顺利实现“锁边合龙”。如今,这条3046公里长的“绿色围脖”终于织完。
日前,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卢琦研究员团队在《科学通报》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定量刻画了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现状,阐明了过去120年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的演变规律,预测了未来30年的变化趋势。研究预测,未来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面积将减少,并且维持较低的排放强度对减少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的面积至关重要。
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西南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在浙江省发现并报道了一个两栖动物新物种——姬林蛙,为中国已知林蛙中最小体型。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SCI期刊《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上。
11月29日,记者从墨脱生物多样性西藏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悉,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王敏教授课题组与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达娃在墨脱县取得重大发现。在2023年11月的鳞翅目物种多样性调查中,他们于墨脱县格当乡海拔2800米处的原始森林附近采集到了四个标本,经形态学研究鉴定,被确定为隶属于高夜蛾属的全新物种,这个新物种被命名为墨脱高夜蛾,同时相关论文已被国际分类学期刊Biodiversity Data Journal接收。
永州境内水系发达,山林资源丰富。永州市林业局数据统计显示,永州现有古树名木29546株,其中一级古树994株,古树名木总量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当地加强山林巡护,通过推进立法、执法、普法等,古树名木保护意识不断深入人心。
密云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密云区拥有丰富的古树资源。据统计,全区共有古树1213株,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102株,树龄100年至300年的二级古树1111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