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佛教文化 >  正文

如何管好生命?宽运法师:这个实在是太重要了

来源:华人佛教 时间:2021-04-30 11:44:29

字号

      编者按:日前,由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会主办的名家对话系列活动在观音讲堂举行。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西方寺方丈宽运法师就“喜悦人生·自在生命”话题,对话了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李家杰珍惜生命基金”创办人李家杰博士,对话过程中,宽运法师表示,佛教不外乎让我们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佛教让我们管好自己的生命,因为人为万物之灵,如何管好生命,这个实在是太重要了。


法师2.png


      宽运法师:“一切无有真,所见尽非真”!好像我们仰观天日,看到繁星闪闪,当我们看到发星光的时候,其实发光体可能一早都已经不见了。人生也是如此。佛教说“五蕴皆空”,从“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到“实相般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佛教有一部《老女人经》,讲“因缘法”,它说得非常好。有个老太太问释迦牟尼佛,生从何来?生去何方?老从何来?老去何方?病从何来?病去何方?死从何来?死去何方?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因为人的痕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佛说了,一切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因缘和合就有了,因缘离散就没有了,就是条件具足,都是应运而生。佛陀举了个例子,他说两木摩擦会怎么样啊?他说两木摩擦会生火,火还烧木,烧了木,火又不见了,请问你火从哪里来?火到哪里去了?这个时候,老太太就已经明白了,火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因缘和合就有了火,因缘离散火就灭了,就是条件具足就有了,条件不具足就没有,所以任何事都是条件具足。


      所以,我们今天一切,都是以前的因到今天的果,而今天的因又是明天的果,因中有果,果中有因。从理上说,都是幻化、幻化、幻化,人生都是幻化,佛教说让我们“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佛陀举了五个比喻。他说“色”比喻什么呢?比喻“聚沫喻”一切现象界的东西,就好像泡沫一样,一会儿就没有了。“受”比喻水泡,下雨的时候有水泡,水泡很快就破灭了。有的时候,不是因为热有水泡,泉水也有水泡,所以这就靠我们智慧来分辨。


      以前还有个例子,一个王带着军队、带着家眷,在雨天行军。他有一个女孩,喜欢彩虹下的水泡。落雨以后就有水泡,她一定让别人把水泡戴在她的头上,当作首饰一样戴在顶上。当然,大家都知道水泡怎么拿起来呢?这时候有一个智慧的人说,我可以帮你把水泡带到你顶上当作饰物,怎么拿呢?他说你先把水泡放到我的手上,我就把手上的再放到你的顶上。小姑娘拿了半天水泡都会破灭,最后她还是戴她的金银首饰,不用戴这个水泡。


      其实我们的感受也是幻化的,色、受、想(的“想”)一样,像什么呢?像阳焰,海市蜃楼,远看像一个城市,近看什么也没有,也是幻化的。色、受、想、行(的“行”)比喻什么呢?芭蕉,芭蕉是空心的,台风一来的时候,风一大一吹,芭蕉也会断了。色、受、想、行、识(的“识”)比喻什么呢?比喻这种幻事。什么叫幻事?就是“以巾为马,以草为人”。其实告诉你说,都是假的,这个五蕴都是不实际的。所以刚才用这个例子举得非常好,其实在般若真空里头没有,一切都无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没有的。但是在我们的相上说就有。我们现在活在人间,还要看到这个花真不真实啊!还是真实的,但是理上说不真实。佛教就是一个般若智慧。好像我们有怨、有恨,佛教经常说“八风吹不动”,这个“八风”就是利、衰、称、讥、苦、乐、(毁、誉)种种。


      怎么样有智慧呢?就好像茶杯一样,我们现在拿这个杯,喝这个茶,我觉得很好啊,为什么?它是温的,我们现在把它喝下去,抓着它也很舒服,如果一直放100度的热水加上去,我们的手就不敢拿这个杯子。因为它会痛啊!很多人都说我放不下、我放不下、我放不下。其实佛教说,在没有痛的时候把它放下,那就是智慧。所以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如此。


      佛教让我们追求真实的东西,就跟鲁迅在《野草集》里,有这么一个故事讲的很好,有个小孩满月的时候,摆满月酒,很多的嘉宾都来贺。这人说这个小孩会发大财,主人家非常高兴,又一个人说这个小孩会做大官,又很高兴给他赏钱。有个人就不说话,主人一定要让他去赞叹几句。他说:“我说了怕你不高兴。”他说:“你说吧!我不会不高兴。”他说这个小孩将来会死,这主人家很不高兴,拿个棒子把他赶走了。但是这个人说的是真话,说做大官的、说发财的这是许谎啊!所以说佛教就是让我们得到真实的智慧啊!“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我们不但“人生要改善”,我们还要“后世增胜”,我们还要“了生脱死”,还要“法界圆明”。佛教就是从好人、贤人、圣人、罗汉、菩萨到佛,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我记得汤恩比说得非常好,他说21世纪只有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也就是大乘佛学,在21世纪能担当它的使命。


      在《大同篇》(《礼运大同篇》)里说得多好,要“天下为公”,这就有佛教的菩萨道精神,我们经常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不就是佛的境界吗?天下为公,天下为公要做到什么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希望怎么做到呢?希望“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所以我认为“儒教兴,佛教就隆”。


      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佛教提倡“五戒”,五戒就是做人的基础,在人间修行比较快。佛经里说了,在人间修行一天,等于西方极乐世界100年,在人间修行10天,等于他方诸佛世界1000年,因为人就能够反省,你反省的时候,自然苦乐参半,因为在天上不能成佛,地狱、饿鬼、畜牲也不能成佛,而且都是在人间成佛。所以我认为,我们今天疫情也好,遇到种种困难也好,我们每个人都要三省吾身。


      有了这种反省以后,佛教里说,宇宙就是成、住、坏、空,周而复始,人就是生、老、病、死,这样一直循环,心就在这里头,生、住、异、灭,佛教不外乎让我们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佛教就让我们管好自己的生命,因为我们人为万物之灵,如何管好生命,这个实在是太重要了。佛教让我们知足,它说知足的人虽卧地上犹如天堂,不知足的人,虽处天上也不称意。


      我记得孔子有一次去游泰山,突然他看了一个90岁的老人在弹琴,衣衫褴褛,看得很高兴,他说老人家你很高兴。是!老人家说我很高兴。孔子说你为什么高兴呀?老人家说,我是人不是禽兽,我已经很高兴了。以前说人过七十古来稀,他说我今天没有夭折,还活着,我也很高兴。孔子说还有什么高兴的?以前是男尊女卑,他说我是一个男人,不是女人,他说我已经很高兴了。


      孔子又说了,看你衣衫褴褛,你生活并不富裕,你有什么高兴的?老人家说钱财都是身外之物。孔子说你不怕死吗?老人家说上了车就要下车。我们上车的时候喜欢,下车的时候就不喜欢,所以说,上车、下车都能够挥洒自如,那才是我们说“了生脱死”。体现了我们“自在生命”这样的一个基础。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