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智库观点 >  正文

实践“两山”理念可以采用哪些模式?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2-08-31 11:36:07

字号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长沙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乡)、村创建,在创建实践中重点围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探索出了五种典型模式,值得其他地方思考和借鉴。


一是“山水换金”模式。充分依托地域自然资源禀赋,立足特色优势资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向“金山银山”的高质量发展优势转变的路径,实现“山水换金”。


张坊镇依托田溪村林木茂盛、山清水秀的生态资源,坚持“生态立镇、旅游强镇”发展战略和做大做强“一个景区、一片叶子、一根竹子”核心产业发展模式,由村民自筹成立旅游发展公司,采用土地山林流转租金、现金入股方式,吸纳300户农户,采取“公司+农户”资金共筹、收益共享的模式,打造西溪磐石大峡谷景区,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启了贫困农村“璞玉深山藏,破茧绽光芒”的蝶变之路。


二是“文化铸魂”模式。挖掘本土国学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文化,探索生态与文化的契合点,创新文化传播与生态产业相融合的绿色发展模式,让绿水青山焕发人文的生命力与活力。巷子口镇官山村,因历代敕封为官家之山而得名。近年来,官山村根据巷子口镇“千年古镇,状元故里,水果之乡”的全域规划,建成了汇聚国学爱好者研习经典、传承湖湘文化精神的国学研修基地,以传统特色粮果品种为基,推广“农业+”的发展模式,建成了有优秀国学文化可享、有优美田园风光可赏、有优质农产品可餐的舒适宜居的现代化农业强村。自然生态、国学文化与经济建设完美结合,曾经的省级贫困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三是“品牌赋能”模式。立足本地优质农业资源,按照借力生态、品牌赋能的思路,引进推广实施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培育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以高品质的农产品支撑高质量的生态产业发展。望城区乔口镇盘龙岭村是水稻、莲子的传统产区。近年来,盘龙岭村将全村土地集中流转进土地专业合作社,村民在合作社的指导协调下,采用“湘莲+龙虾”“荷花+鱼”等绿色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大力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的品种生产,实现了农产品产出的规模化。其中,小龙虾打出了响当当的“荷花虾”品牌。这条集约—规模—品牌发展之路,不仅鼓胀了村民的钱包,也充盈了村集体的收入。


四是“环境塑形”模式。通过环境综合整治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整体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品质,催生、吸引和促进新模式、新业态经济发展,全方位提升农业、农村产出。宁乡市菁华铺乡陈家桥村全面治理村域生产生活水域,彻底消除了农村小微水体臭、黑现象,实现乡村美丽蜕变。如今,陈家桥村有人发展稻—虾生态种养,有人开休闲垂钓塘,有人经营农家乐餐饮。在品质不断提升的人居环境中植入生产活动,使农民真切收获了环境建设带来的新收益。


五是“腾笼换鸟”模式。对资源开发强度较大、环境影响较严重的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改造和升级转型,利用先进生态技术,培育发展资源利用率高、能耗低排放少、生态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化。


近年来,长沙县江背镇以绿化、智化工程机械制造全产业链条为核心,淘汰落后水泥建材产能,为工程机械制造产业提供符合环保要求的标准化生产区间,引导企业摒弃喷涂电镀等高污染高耗能生产工艺,转型升级做精细化的全产业链条。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智能制造、物流快递等项目和企业落户,引导汽车制造、工程机械向智能制造、高精尖发展,传统水泥建材、机械制造向绿色建材发展,实现工业小镇“老树开新花”的目标。


作者系湖南省长沙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唐宁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