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智库观点 >  正文

贺克斌院士:“双碳”目标会在全球形成新一轮产业竞争 能源技术很关键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2-09-13 14:02:17

字号

推进“双碳”工作,绿色低碳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在此背景下,环保产业该如何发力抓住机会?


近日,在2022服贸会首届中国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就上述焦点问题展开探讨,并就“双碳”背景下如何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等内容进行展望。


贺克斌称,未来碳减排有五大路径,包括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市场机制融碳。要开展不同减碳路径的环境风险分析,目前部分支撑碳中和的技术还不成熟。


从能源资源依赖走向能源技术依赖


贺克斌表示,“双碳”行动特别是碳中和已经在世界范围形成广泛影响。截至去年底,有130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球提出“双碳”目标的覆盖范围,可以用三个90%来表述:覆盖全球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90%的GDP和90%的人口。所以,“双碳”是名副其实具有全球影响的重要行动。


贺克斌指出,减碳会带来发展模式的调整,对经济带来一定影响,但如果不减碳,高气候风险会加剧气象灾害频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他还提出,“双碳”目标的提出具有三个层面的战略意义。首先是气候履约。其次是进入碳中和时代,会在全球形成新一轮的产业竞争或者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根据国际能源署分析,未来实现全球“双碳”目标,从化石能源转向风光等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时,全球可提供的风光能源资源总量是足够的。“双碳”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从过去的能源资源依赖型走向未来的能源技术依赖型。


假如风光资源成为未来的主体能源,将会大大缓解地域之间能源的不均衡,要看谁能够掌握大规模稳定使用这些能源,关键是新能源的技术体系。所以由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在产业竞争上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他还指出,“双碳”行动还将根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目标实现有非常强的推动作用。同时,臭氧“吃掉”优良天数是困扰各地的问题,按照减污减碳协同增效的路径,减碳会推进氮氧化物的减排。


五大路径实现碳减排


贺克斌指出,未来碳减排有五大路径,包括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市场机制融碳。比如,在资源增效减碳方面,要高度关注“无废城市”系统构建,控制废水、废气、废热,逐步走向“无废社会”。在能源结构降碳方面,要从现在的化石能源为主走向未来的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为主。在地域分布上,除了华东电网潜力不足以满足未来需求,西北、华北、东北电网发电潜力都大大超过未来的需求。


 “这几条路径都是相辅相成的,前四条路径的技术要真正启动起来需要两个杠杆撬动,首先是国家的政策引导,其次更重要的是要有市场的机制。在去年全国碳市场开启,未来的技术如何有序进入市场,从碳有价再到碳涨价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他表示,要开展不同减碳路径的环境风险分析,目前部分支撑碳中和的技术还不成熟。比如化石燃料燃烧、土地利用变化、工业固氮等人为活动对气候变化与碳氮循环具有多种作用与反馈,目前诸多机制仍不明确。“双碳”行动带来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氨气等减排效应如何进一步对碳氮循环产生扰动,仍需研究。


“双碳”背景下,还有一个挑战是新能源系统关键材料的综合利用。比如光伏的度电材料消耗中,除了钢、铜等之外,还有铟等稀有金属。风电中所含钕等三种稀土元素在未来也都面临严重短缺的问题,可能会成为风电装机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关键材料的综合利用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强调,如果过去40多年对中国发展影响深远的四个字是“改革开放”,未来40年最关键的四个字可能就是“‘双碳’行动”。现阶段,我国人才储备是不够的,“双碳”涉及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需要复合型人才,我国现在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师的知识结构,都需要相应去调整,这对我国现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才培养是未来“双碳”行动的关键之关键。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