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治理的新格局下,碳排放核算成为准确掌握排放变化趋势、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基础。
10月25日,《新兴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该《报告》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关大博带领的国际团队发布,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全球气候变化减排新观点,即中小型新兴排放经济体(以下简称“新兴排放经济体”)将是全球未来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而发达国家应为其未来发展腾挪碳排放空间。
发布会上,关大博对《报告》进行了解读并表示,此前,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不一、尺度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团队通过“数据众筹”的方式,采用国际权威核算方法,构建统一、透明、科学的核算体系,编制了全球50个新兴经济体的二氧化碳排放清单。
50个新兴经济体碳排放约占全球1/3
《报告》显示,50个新兴经济体整体化石能源相关碳排放从2012年的6.3Gt(十亿公吨)增长至2019年的7.8Gt(十亿公吨),平均年增长率为3.9%,占全球1/3左右。
关大博介绍,为达到全球气候变化公约《巴黎协定》要求全世界把二氧化碳升温降在2度之内的要求,全球已消耗约80%的碳排放空间,目前剩余碳排放空间大约为8000亿吨二氧化碳。
围绕是否有足够剩余释放空间供其余发展中国家排放、“温升控制目标下谁来减排”等问题,研究团队展开了数据收集工作。通过研究发现,如果要实现全球1.5度的温控目标,且保证新兴排放经济体有足够的碳排放空间,其他国家则需每年减少7.2%的碳排放,然而在2010-2018年间,欧盟和美国的碳排放年均下降速率分别仅为1.4%和0.9%。因此,这对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减排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根据以上研究,关大博带领的国际团队提出,一是发达国家应向新兴排放经济体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持;二是需强化自身减排目标,尽早实现负排放,为新兴排放经济体腾挪排放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共识和诚信”为核心的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基石。
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在该发布会上表示,上述《报告》研究成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排放数据体系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气候变化领域的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助力新兴经济体绿色低碳转型,在全球治理格局中发挥积极作用,协同实现全球净零碳目标。
碳数据体系建设推进气候治理
《报告》整体核算利用IPCC全球统一的编制二氧化碳清单的方式,通过各个国家统计局和地区统计机构的官方数据,建立能源平衡表、排放因子等,来实现分部门、分产品、分区域的能源消费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应数据。
通过构建完整、统一和可比较的体系,《报告》搜集了50个国家和47个行业的下沉到区域的数据,着眼于碳排放领域长期被忽视的新兴经济体,建立了历史碳排放数据库,消除了碳数据缺乏深入研究新兴经济体碳排放特征的主要障碍,并促进了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多维比较与研究,对其未来碳排放的变化提出了科学的趋势预判,深化了对全球气候变化减排内涵的解读。
贺克斌从全球共同治理角度分析,建议从减碳到降污,需要有像中国碳核算数据团队这样的组织来一起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联合国SDG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挥数据库更大的作用。
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李善同在发布会上表示,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需特别完善碳排放核算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因此碳排放数据库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极为重要。从全球发展的角度来看,新兴经济体也是备受关注的一方面,所以该项工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关大博进一步介绍,中国碳核算库将争取在未来四到五年内发布一系列的二氧化碳报告,实现全球新兴经济体或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核算高精细度,为发展中国家减排,以及南南合作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