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从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近年来,福州牢记嘱托,大力做好山水文章,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典范。
2018年,闽江流域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山水修复试点工程,作为同批山水工程中唯一兼具陆地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特点的试点流域。福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围绕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与农地生态功能提升、废弃矿山综合整治与地质灾害治理4个大类进行生态修复。
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福州在不断摸索中形成了一套适宜闽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山海模式”。
闽江河口湿地公园
案例:
闽江河口湿地成“百鸟乐园”
以闽江河口湿地为例。近年来,闽江河口湿地“退养还湿”3197亩,恢复乡土植被2605亩,4590亩互花米草被治理。退养区域已成为适合鸟类栖息觅食的“百鸟乐园”,年均栖息水鸟超过5万只,种类超过100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达到80种。
如今,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机勃勃,是鸟类的天堂。“芦苇摇荡绿水悠,留鸟候鸟满洲头”正是如今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美景的真实写照。这里先后获评“中国十大魅力湿地”“中国中华凤头燕鸥之乡”,入选“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及经验做法推广清单”。中央电视台4套曾播出《远方的家——闽江河口湿地》专题片,介绍闽江河口湿地精品项目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效。眼下,闽江河口湿地正向着建设中国“湿地名片”的方向迈进。
“通过‘陆海统筹、建研一体、共享共建’,闽江河口湿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蝶变,让生态‘失地’重回湿地,打造出生态富美、资源共享、城乡共富的生态名片。”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闽江河口湿地的蝶变,提供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实践模板,为沿海地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借鉴,这也是福州市积极探索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的缩影。
在闽江河口湿地公园栖息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
举措:
保护修复“一盘棋”治理
城托青山、襟江带湖、湿地密布、水网纵横……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闽江穿城而过,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要素丰富多样、相互依存。如何让超5700平方公里的保护修复区治出成效、治出“示范”?
“福州市积极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建研一体化,形成‘山水林田湖草一盘棋’治理。”闽江河口湿地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闽江流域山水工程作为福州全方位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工程以流域协同保护和入侵物种治理为主线,构建“本土+省际+跨地区”的技术支撑模式,探索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科技特派员”模式,加快生态保护修复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在顶层设计层面,福州市坚持“陆海统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规划策略,制定“一带两溪多流域”规划格局,实现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态要素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达到治山、治水、治林、治田的总体目标。作为全省首个出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设区市,福州构建了生态保护、生态治理、水系修复和人居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四层生态保障体系。
在项目实施层面,福州市梳理并形成闽江全流域89个修复项目,共计筹措项目资金17亿元,其中获得中央资金支持2.03亿元;集中打造了3个精品示范工程,分别为:长乐区闽江河口湿地流域性协同保护及入侵物种综合治理工程、闽清县金沙溪生态型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永泰县清凉溪脆弱型小流域综合保护修复工程。
未来:
沿袭经验加大生态修复力度
当下,闽江流域修复成效初显,实现山青、水净、田美、河畅,绘就了一幅闽江流域生态修复新画卷。
4月22日,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场活动将在福州举办。带着“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示范案例”“全国美丽海湾保护建设优秀案例”以及“全国十大大美城市”等荣誉,福州市将把实践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和经验向全世界推介。
“今年,我们将根据《福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形成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储备库,按照‘建成一批、退出一批、充实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有序部署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重点工程。”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州市将继续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守牢生态底线、做好山水文章、做优滨海文章。例如,将进一步完善生态空间规划,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和矿山综合治理,通过分类整治滨江护岸、优化岸线功能、强化生态廊道建设等措施,重现自然山水肌理,重塑两江生态屏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修复久久为功。福州市将沿袭“山水工程”的经验做法,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全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全力建设山清水秀城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