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茶叶 >  正文

南方有嘉木 五邑茶飘香

来源:南方日报 时间:2024-06-18 17:09:01

字号

    仲夏时节,江门一座座茶山,跃动着青翠的绿意。


  江门是广东茶的重要产区,近年来,形成了鹤山红茶、台山白云茶、开平大沙茶、陈皮茶、恩平茶、新会柑普茶等一批家喻户晓的茶叶品牌。茶叶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如今,这一片片致富的“绿叶”虽香气四溢,但也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绿叶”变“金叶”,路怎样走下去?

 

  茶叶


  这杯茶来自千年前


  大沙镇坐落于天露山脚下,森林覆盖率达65.48%,是广东省森林小镇。站在茶园眺望,海拔1250米的天露山,是广东省南部第一高峰。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肥沃的土壤,加上常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这里成为种植茶叶的天然宝地。


  “天露东山仙迹传,白云深锁断云烟……其中想是无人到,若有相逢客羽仙”。这是唐朝诗人杜甫的族弟杜位,在游山观瀑、以茶论道后,留下的诗作《天露仙源》。


  据考究,唐贞观十二年,在中国宗教史声名显赫的禅宗六祖惠能年轻时便一直在天露仙源茶园一带砍柴植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而“开悟”,可谓“禅茶一味”。


  随后,茶道在天露山一带广为流传。至清朝年间,茶叶生产达到鼎盛。据史料记载,“各处山地垦为茶园者,触目皆是”“无论土著客家多以茶为业”,茶园面积8万亩,年产毛茶1050万担,经清朝开平海关在水口海埠出口的茶叶年近三万六千担。茶农客商们也习惯将此地出产的茶叶称之为“大沙茶”。


  大沙镇有天露山,天露山盛产“大沙茶”。这一传统,已延续了千多年历史。直到今天,天露山脉仍留存着1000多棵珍贵古茶树群。


  茶优


  茶园林立,叶有真香


  清明节前,晨曦微露,台山市上川岛山间的晨雾还未完全散去,村里采茶的村民就已经背上背篓,扛着木梯,沿着茶山小道,来到茶场开始采摘今年的头春茶。


  台山白云茶以野生为主,性凉解热,有川岛和北峰山两大产区,因生长在海拔400—600米山腰,终年有淡淡云雾缭绕,素有“仙茶”美誉。


微信截图_20240618172057.png

天露山下茶园,工人们正忙着采茶。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上川岛茶树资源非常丰富,约有3000多亩白云茶。而同样是白云茶群体种,种在大山深处和种在海边自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韵味。


  上川岛仙岛茶业有限公司(下称“仙岛茶业”)负责人盘卫林介绍,茶园实施绿色种植,使用上川岛当地的蟹壳、虾壳等作基肥,坚持不打农药,让茶树自然生长。同时由于岛上山高雾浓、昼夜温差大,茶树芽叶柔软、嫩肉厚实,果胶质含量高,制作出来的茶叶形成了上川岛独有的“海韵兰花香”风味,畅销海内外。


  “我们茶场现有白云茶树约300亩,今年开始采茶后,工人们每天忙于摘茶、晾青、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等工序,第一批红茶已做好。”盘卫林介绍道,该公司的白云红茶2019年曾获“粤茶杯”广东省第十三届茶叶质量推选活动红茶类银奖,近年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


  新会柑普茶、台山白云茶、川岛野生茶、开平天露仙源茶、金牡丹红茶、鹤山红茶、七星坑茶、黄亚山红茶……各有千秋的江门茶,屡屡摘得国内国际各种大奖,茶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逐渐扩大。与此同时,承载江门独特风情的茶歌、茶赋、茶舞、茶旅等茶文化载体也日渐丰富,得到了市场认可。


  茶业


  “小而散”VS“大而强”


  江门的茶不缺历史、不缺文化、更不缺优渥的自然生长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绿、白、黄、红等各种品类也实现颜值与产值齐升。但近些年在快速的发展中,江门本地的茶农、茶商、茶企也生出不少“愁”。


  虽然江门茶叶品质上乘,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产业发展瓶颈明显,存在种植规模小、产量低、工人短缺等问题。


  川岛上的白云茶园常年云雾缭绕,茶叶品质较高,这对采摘技术的要求也高,需要人工精细化采摘。而且白云茶以乔木茶树为主,树高普遍有3—5米,所以需要人工加设梯子采摘。


  要采好茶就要抢时间、抢天气,考验工人的采茶技术和体力。目前,岛上采茶工人短缺已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为此,不少茶园选择将茶树人工矮化种植,降低采摘难度,提高采茶效率。


  此外,制茶技术也是茶叶品质好坏的关键。


  在仙岛茶业的生产车间,来自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王秋霜、王青对新采茶青进行现场手工茶的制作,希望从中可以筛选出特色的茶树资源。


  生产以小规模、家庭式作坊为主、尚没有形成标准化的茶叶加工标准……可以看到,过去一段时间,白云茶存在品质不稳定、外形难看等发展瓶颈问题。


  因此,不少茶客惋惜地表示,白云茶虽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称为广东“四大名茶”之一,但制作工艺已不适合当下茶客的口味。


  “台山白云茶大多是群体种,制茶品质仍存在不稳定性,优质品质重现性不高,标准化生产规模不够。”王秋霜说,要摸清上川岛白云茶的资源类型及制茶特性,深入开展资源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从现存的白云茶资源中,选育出综合性良好的无性系茶树新品系(种),发展成为台山的地方特色茶品种甚至茶叶品牌,进一步促进白云茶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当下的江门茶叶,好似船到中流、人到半山,不进则退。


  茶愿


  “绿叶”变“金叶”的故事在发生


  茶叶是绿水青山回馈给山民的“金山银山”,这片从悠长历史中“长”出来的“绿叶”,在全国各产茶大省,正演绎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璀璨“金叶”。


  大沙镇榄树角青年林场的大沙里·欢茶谷,依山傍水,这里有超200公顷(3000亩)的茶园,配备了独立中央空调萎凋系统与恒温发酵系统等先进设施,确保茶叶能在最佳环境中生长,而这些高品质的茶叶也帮助欢茶谷荣获了“广东省高级生态茶园”的殊荣。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构筑了欢茶谷这么一个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此外,这里还有特色的茶文化研学线路,在此不仅可以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还能深入了解茶文化的魅力与风雅。


  与此同时,大沙里园区还有效带动周边300多户茶农就业增收,50多岁的采茶工梁阿姨正是其中的受益者。“在这里采茶,不仅离家近,收入还比较稳定。每天至少能挣150块。”


  江门人对茶的执着追求,不仅在于做优茶品质、做大茶产业,更在于拓展茶市场、打响茶品牌、弘扬茶文化,让更多人共享茶产业带来的红利。


  凭借着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成熟的茶产业,古劳茶山生态园茶园吸引了不少周边地区游客前来游玩。“每年都有许多游客来体验采茶和制茶。”该茶园负责人刘国锋说,茶园种植面积约700亩,有黄金芽、雪芽、金牡丹等七个品种,从去年开始接待研学旅游团,游客主要来自周边城市,至今已经接待超过40个团。


  如何进一步讲好“绿叶”变“金叶”的故事?如何推动茶叶与文旅、工业、物流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促进全“茶叶链”发展壮大?江门前路任重道远,亦大有可为!


  ■记者手记


  一片小茶叶


  “链”接大世界


  仲夏时节,走在天露山里的茶园里,看茶山翠绿,品茶香芬芳,在山好、水好的加持下,成就了这一杯好茶。


  然而一个问题总挥之不去:为什么时至今日,成名已久的江门茶叶,犹藏在深山人不识,这杯好茶如何走出去,“链”四海?


  近年来,江门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台山白云茶被录入《中国茶叶大辞典》,柑普茶的主要原料新会陈皮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鹤山红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大沙里“金牡丹红茶”获首届“广东十大好春茶”荣誉称号……


  然而,高速发展之下却有着丝丝隐患。


  如何解决种植规模小、产量低、人工短缺等问题,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如何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如何做好茶体融合,盘活乡村资源、赋能推进“百千万工程”,真正让一片茶叶撬动一条绿色朝阳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茶农能依托资源禀赋,昂首走在乡村振兴大道的通途上,道阻且长。


  走进茶园,茶香氤氲;走出茶山,满眼叠翠。我仿佛看到了,当勤劳的汗水浸润在绿水青山间,风渐起,这片灼灼而富有生机的江门“树叶”随风起舞,飘香世界。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