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市场 >  正文

中央财政补贴下达 氢能产业景气度有望提升

来源:上海证券报 时间:2024-11-22 10:09:27

字号

近期,财政部下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补贴资金。同时,央地出台多个支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业内专家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政策的及时出台为技术发展提供了资金基础,也给氢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信心。


财政部下达16.25亿元奖励资金


近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提前下达2025年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明确,可获得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第二年度奖励资金的地区共有北京、天津、河北等10个省级行政区,总计奖励资金约16.25亿元。其中奖励资金前五的城市分别为唐山39830万元、上海31349万元、郑州26368万元、北京24308万元、天津11207万元。第一年度奖励资金约11.42亿元,截至目前,两次下发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补贴资金累计约27.67亿元。


根据财政部等五部门此前发布的《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单个示范城市群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补贴上限金额为17亿元,超额完成示范任务的单个城市群,在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方面,最高可获得补贴18.7亿元,五大示范城市群最高可获得93.5亿元。


此外,《通知》中的提前下达2025年度节能减排补助资金整体绩效目标表显示,年度资金总额为988552万元。总体目标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城市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给予奖励,形成布局合理、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的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新模式。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帅石金表示,国家近年来持续支持推广氢燃料电池,但其成本和耐久性问题还需要继续攻关和示范,财政补贴政策对于氢燃料电池的技术完善和发展是一个利好消息。一方面,政策的及时出台为继续完善技术开发提供了资金基础;另一方面,也给氢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信心。


各地鼓励氢能产业发展


各地关于氢能高质量发展的鼓励政策也相继出台,其中多地对技术攻关给予补助支持。


比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布的《关于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对氢能领域研发费用较上年度增长超过年度目标值的大中型重点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按照高出部分的20%给予支持,支持金额最高为300万元。


《四川省进一步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及推广应用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支持氢能企业加强技术攻关,对省级重点研发项目按规定给予研发前补助和投入后补助支持。对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研发项目,按照承担单位对项目实际投入的30%,给予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注入动力,以氢为主的各种燃料电池汽车数量快速增加。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10月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24年10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91辆和563辆,同比分别增长19.2%和18.8%。前10个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679辆和4695辆,同比分别增长25.9%和27.4%。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自2021年国家正式批复京津冀、上海、广东、郑州、河北五大城市群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以来,示范城市群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的数量已经达到1.5万辆,建设加氢站150座,加注氢气超过2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7万吨,示范成效显著。


氢能产业链景气度将持续攀升


近年来,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已基本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制氢、储运、加注和应用的氢能产业链。


申万宏源发布研报称,以国家中长期规划为战略引领,五大示范城市群引领氢燃料电池汽车政策布局,氢能产业未来可期。氢能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随着2024年国家级奖励资金的下发以及多项中央叠加地方政策的出台,政策体系愈加完善,氢能产业链景气度将持续攀升。


帅石金认为,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绿电”+“绿氢”互联互补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燃料电池只是氢能的应用场景之一,冶金、钢铁、建材、石化等碳排放大户都离不开氢能。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展望报告》显示,2060年我国氢能消费规模将接近8600万吨,产业规模4.6万亿元。供给侧的制氢低碳化和消费侧的应用多元化将成为氢能产业发展的两大特征。


预计到2060年,我国制氢用能结构和氢能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绿氢成为氢源主体,交通部门需求快速增长,成为仅次于工业部门的第二大应用部门,燃料电池汽车将与电动汽车实现多元、补位发展。


“氢能产业对工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绿氢是未来能源系统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也是工业和交通等领域脱碳的利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彤认为,氢能产业发展应以绿氢发展为核心内容,合理确定其在我国能源转型与工业、交通等领域脱碳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