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COP29主席巴巴耶夫敲下小木槌宣布大会闭幕时,他的表情并不轻松。时间已至深夜,会场内的人已经很少,零落的掌声传来,巴巴耶夫似乎也终于松了一口气,起身和COP29的谈判代表们拥抱。
当地时间11月24日凌晨4时,在延期30多个小时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届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落下帷幕。经过长达两周的谈判,大会通过了20余项决定,达成了名为“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
本届气候大会被称为“气候融资COP”,发达国家能否大幅提升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融资承诺,是外界最关注的议题之一。最终,大会设定了到2035年发达国家每年至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3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目标。这比2009年设定的1000亿美元目标有所提升,但也只是发展中国家提出的1.3万亿美元期待的零头。
围绕资金问题的争议,或许是这场大会出现延期、中途休会等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在达成资金承诺前,小岛屿国家联盟和77国集团的一些代表曾愤然离场,以示对气候融资金额的不满。而在会场之外,许多抗议者高呼“没有协议比糟糕的协议要好”(No deal is better than a bad deal)。
作为一年一度最大规模的全球气候盛会,许多人认为巴库大会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而气候危机仍在加剧:2024年很有可能再次突破此前纪录,成为地球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极端气候事件还在增加,洪灾、飓风、干旱给世界多地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影响。本次大会之后,全球气候行动将走向何方,或许是一个还需要不断探索的议题。
COP29开幕式当天的巴库奥林匹克体育馆入口。新京报记者 谢莲 摄
巴库大会开局不利
当地时间11月11日,COP29在高加索地区的古城巴库拉开了帷幕。在巴库奥林匹克体育馆内外,随处可见此次大会的主题“团结共赴绿色世界”(In Solidarity for a Green World)。场馆内,绿色背景的标语也异常醒目,主席国呼吁加强行动、动员资金、团结合作,以确保1.5摄氏度的目标可达,从而建设一个更具韧性的星球。
当天,世界各地数万人带着期待来到巴库体育馆,期待看到世界各国在气候变化议题上拿出更多的决心和行动。主席国阿塞拜疆在会前设立了两大愿景——“增强雄心、促进行动”,并提出要通过提高各国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国家适应计划(NAPs)和双边透明报告(BTRs),以及达成一个公平且有雄心的新气候融资目标、完善《巴黎协定》第六条、加强全球金融机构以及确保私营部门承诺气候行动等来促进气候行动。
然而,开局不利。在11月11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巴巴耶夫接过COP28主席苏尔坦手中的小木槌后,就宣布会议暂停。此后,会议几次延期,直至晚上近8时才复会。导致开幕式中断的是,各方关于会议议程等存在争议。在主席国展开密集磋商后,开幕式复会后才通过了本届大会的议程。
场外的风波也给本届大会蒙上了阴影。开幕前,美国大选的结果就让许多人感到担忧,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美国是否会再次退出《巴黎协定》甚至退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又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国家的气候行动。开幕之后,阿塞拜疆与法国关于法国海外领土的言语纠葛也让许多人的心悬了起来。此外,阿根廷突然召回了该国代表团,再一次给这场大会增加了不确定性。
这某种程度上凸现了本届大会的艰难谈判前景。在第一周的谈判,除了开幕式上通过《巴黎协定》第六条相关规则外,其他焦点议题如新集体量化目标(NCQG)的谈判进展非常缓慢。进入第二周的部长级磋商后,主席国决定将资金、减缓和适应等主要议题进行打包处理,并同期更新案文,然而直到11月23日深夜,核心议题上的决定草案仍未出炉,而导致进程缓慢的核心依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资金议题上的争议。
不过,关于全球碳市场的进展,被许多人视为本届大会的一大成果。开幕首日,大会通过6.4条款的相关标准。闭幕日当天,大会通过了6.2条和6.4条的实施细则,分别明确了各国之间碳信用交易机制和一个由联合国认证的新型碳市场机制,旨在允许通过国家之间交换减排成果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
一些专家认为,关于全球碳市场相关规则的谈判接近尾声,也就意味着碳市场实施进程拉开帷幕。而若是全球碳市场顺利落实,将成为向发展中国家引入更多投资的重要工具,同时帮助各国更快、更便宜地实施其气候计划。但关于碳市场的运作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专家指出,目前的碳市场机制仍存在许多漏洞,包括未来的具体运作、监管都还存在许多问题。对于碳市场是否能够真正推进全球减排,也还存在分歧。
在减缓方面,此次大会也没有达成有亮点的成果。本次巴库气候大会谈判中有多个议题与减缓相关,包括减缓工作组、关于落实全球盘点的阿联酋对话等。在减缓工作组下,各国将继续开展对话交流、分享最佳实践,并继续以投资为重点的活动。
许多国家集团对阿联酋对话决定草案的力度表示不满,认为未能有效推进全球盘点,尤其是其中关于能源转型部门的决定。AOSIS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对于全球盘点的进展感到失望,尤其是在缓解方面没有“空洞且缺乏决心”,在气候适应话题上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绿色和平东亚全球政策顾问姚喆也指出,COP29关于减缓的决定缺乏亮点,更多是在原地踏步,对如何落实“转型脱离化石能源”这项在迪拜大会上达成的共识缺乏讨论。她指出,在清洁技术的助推下,现实中的能源转型进展已经远超谈判场里的进展速度。
3000亿美元的争议
关于COP29达成的结果,最大的争议还是关于NCQG。当地时间11月24日凌晨,COP29主席敲下小木槌,宣布大会通过了气候融资新集体量化目标的决议。NCQG是今年气候大会的谈判重点,也是各缔约方分歧最大、拉扯时间最长的议题。
在NCQG的最终决定中,资金目标包括两层。外层是一个至少1.3万亿美元的“愿景”,它包括来自公共和私有资金的所有来源。内层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资金目标,它的规模从上一版的2500亿美元提高到“至少3000亿”美元,但仍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有很大差距。
发达国家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前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以帮助这些国家削减排放、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然而,发达国家直到2022年才首次实现了这一目标。根据《巴黎协定》规定,各缔约方需要在2024年为2025年以后的气候融资作出安排。而发展中国家认为,每年需要1.3万亿美元的资金才能有效应对不断加剧的气候危机。
在巴巴耶夫宣布达成这一决定时,现场出现了掌声,但许多人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土著群体代表在闭幕式的发言中更是对此表达了强烈谴责,称“期待我们对于在2035年前每年3000亿美元的资助心存感激,就是期待我们对你们从我们可预见的死亡中获利而心存感激”。
事实上,直到闭幕会上的最后一刻,NCQG案文还在调整。上一版的案文中提出的数额是2500亿美元,引发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不满,AOSIS和G77的代表甚至一度愤然离场。AOSIS随后在一份声明中称,AOSIS不会同意这样一份对最脆弱群体“充满蔑视”的案文。最终的案文虽然提高至3000亿美元,距离AOSIS等提出的1.3万亿要求仍有较远差距。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绿色经济政策项目主任刘雪野对记者表示,3000亿美元这个数字,一方面是与实现1.5摄氏度温控目标的资金需求有巨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在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履行气候资金义务的期望值的巨大差异。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气候与能源负责人、秘鲁前环境部长、COP20主席- 曼努埃尔·普尔加·维达尔(Manuel Pulgar-Vidal)看来,COP29上达成的气候融资协议相当薄弱,令世界感到失望。他对记者表示,“在这个地球的关键时刻,这一失败可能会阻碍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努力,让脆弱的社区面临不断升级的气候灾难的冲击。这对气候行动将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维达尔发出呼吁,全世界必须在这个十年内加快行动,防止气候变化失控。“所有国家和企业领导人都有责任站出来,超越这项协议,提供足够的资金来实现所需的变革。这项糟糕的协议绝不能阻碍我们前进。我们需要投资于我们共同的未来。”维达尔说。
除了金额存在差距外,新的NCQG目标对资金质量也缺乏明确要求。发展中国家希望NCQG主要来自公共资金,并以赠款或优惠贷款的形式提供,但最终的决定中只“认识到(acknowledge)”这些诉求,并未有明确的规定。有专家指出,气候资金的质量以及落实某种程度上比数额更加重要。
姚喆指出,本次大会结束关于NCQG的谈判实属不易,但结果也确实不尽如人意。她对记者表示,COP29在最后一刻达成了新的资金目标,一定程度上是发展中国家的妥协。不过她也指出,此次关于气候融资的谈判有好几层困境,一是要面对全球经济疲软、发达国家财政拮据的大背景,另一方面谈判也受到了美国大选结果的影响,最后还差点因主席国的协商策略导致更多的不信任。
事实上,各方也认识到了NCQG和预期目标的差距。因此,COP29决定启动“巴库至贝伦1.3万亿路线图",以进一步扩大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资金,并且将NCQG的落实作为全球盘点的一部分,在2030年对此决定进行评估。姚喆认为,“巴库到贝伦路线图”启动也意味着,COP29的决定是一个起点,未来仍有空间进一步提升气候资金规模和质量。
从巴库到贝伦
COP29气候大会原定于11月22日闭幕,但最终到11月24日凌晨才最终达成协议落下帷幕。其间,许多国家代表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人员已逐渐离场,很多人相约明年的巴西COP30。
COP30将于2025年11月在巴西亚马孙雨林地区的城市贝伦举行。外界通常称巴库COP29为“小年COP”,贝伦COP30为“大年COP”,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明年不仅是《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巴西通过的第33年。
然而,从巴库到贝伦的一年间,各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最受关注的无疑是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根据规定,各国需要在2025年2月前提交新版NDC,但截至目前仅有阿联酋、巴西、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宣布了新版NDC目标。
作为COP29主席国,阿塞拜疆迄今未宣布新一轮NDC目标。实际上,为合力推进全球气候进程,COP28主席国阿联酋、COP29主席国阿塞拜疆、COP30主席国巴西三方启动了一个名为Troika(三驾马车)的主席国伙伴关系平台,但本届大会主席国阿塞拜疆未能如预期地在大会期间宣布新的NDC,引发争议。
COP30到来之前,各国的新版NDC将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分析认为,COP29上达成的NCQG目标不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足够的支持,这或许会影响到许多发展中国家制定新版NDC的雄心。在大会期间,很多发展中国家谈判代表就表示,在没有确定发达国家的气候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无法更新本国新一轮自主贡献目标。
也因此,姚喆认为,那些经济实力更强、不需要依赖国际支持的国家,他们的新NDC目标尤其重要。明年在巴西召开的COP30上,主要经济体的气候行动力度将成为关注焦点。除此之外,关于减缓、能源转型等议题也还需要更多的讨论。
刘雪野则提出,明年的巴西COP30上,预计资金问题还将继续讨论。此外,美国在此次COP大会上比较低调,明年美国新政府的态度预计也会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值得关注的是,巴库气候大会召开期间,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其间,G20领导人在声明中呼吁COP29达成更具雄心的气候融资。巴西总统卢拉11月19日在G20巴西领导人峰会最后一次专题会议上表示:“COP30将是我们避免气候系统不可逆转破裂的最后机会。”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COP29闭幕会上表示,COP29达成协议对于保持1.5摄氏度的温控目标至关重要,目前的协议为今后应对气候危机带来的挑战提供了基础。但他强调,承诺必须迅速兑现,所有国家须齐心协力,确保实现协议的最高目标。古特雷斯尤其呼吁,作为排放量占到全球80%的G20国家,它们必须发挥带头作用,实施与1.5摄氏度目标保持一致的NDC,加速淘汰化石燃料,推进能源转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在大会闭幕式上承认,在巴库达成的协议并未满足所有缔约方的期望,这也就意味着明年仍需要在几个关键问题上开展大量工作。“没有一个国家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我们离开巴库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现在不是庆祝胜利的时候,我们需要放眼未来,在通往贝伦的道路上加倍努力。”
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大会闭幕式并发言。他指出,今年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30周年。30年的气候公约治理进程历经考验,虽非一帆风顺,但始终在向前行。赵英民说,会议达成的NCQG成果文件中,发达国家的资金承诺远远未能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义务必须进一步明确。
中方再次呼吁各方坚持多边主义,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巴黎协定》基础上确保行动不倒退。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将始终坚定与各方一道推动气候变化多边进程和国际合作,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广泛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全球绿色低碳、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新京报记者 谢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