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监测 >  正文

监测数据造假“零容忍”,《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将出台助“打假”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24-12-25 15:24:45

字号

“对监测数据造假’零容忍’。”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今天在该部发布会上再次表明态度。赵群英说,该部正配合司法部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制定工作,将以打击监测数据造假为重点,推动赋予生态环境部门打假处罚权限,进一步压实排污单位数据质量主体责任,提高违法成本。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在2024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国新办发布会等多个场合强调,严厉打击环保数据造假问题。今年,该部连续发布多批第三方监测数据造假的典型案例。

“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两大类。前者由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监测数据总体客观准确、独立权威、真实可信,与老百姓的感受保持一致。在污染源监测方面,问题主要出现在排污单位委托第三方监测机构开展的监测活动中,弄虚作假现象较为突出。”赵群英介绍。

他特别提到,今年10月被生态环境部公开通报的山西方创公司、西安科纳公司两起刑事案件就是发生在第三方机构监测过程中的弄虚作假问题,造假手段和方式非常典型,可概括为“不到现场、到了不采、采了不测、测了篡改”。

赵群英说,不到现场,是指坐在办公室就系统造假,并出具虚假的监测数据和报告;到了不采,表现为检测人员到现场后进行“表演式”采样,假采样或者少采样,到实验室内伪造数据;采了不测,主要表现为故意更换、遗弃监测样品,出具与所采样品无关的监测数据和报告;测了篡改,主要是在分析测试或编写报告环节篡改数据。

不久前,第三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督察也通报了多起第三方机构在机动车检验维修中造假的典型案例。有技术部门研究显示,一辆最新标准的国六重型货车,如果不喷尿素或者拆除污染处理设施,第三方机构在检验和维修过程中弄虚作假、故意“放水”,污染物排放量将相当于30辆达标重型货车的排放量。

赵群英说,为从根源上解决上述造假问题,生态环境部将从部门联动、科技赋能、法治保障三方面继续发力。

自2022年10月以来,生态环境部已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专项整治,共查处1968家弄虚作假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移送刑事案件167起,公开曝光62个典型案例,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

赵群英介绍,生态环境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着力推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研究联合开展第三方监测机构检查工作指南。连续多年联合最高检、公安部以及最高法,举办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培训班,联合研究制定办理刑事案件证据指引,解决难点、堵点问题,打通“两法”衔接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此外,生态环境部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进行穿透式监管,推动建立针对环境监测活动“人、机、料、法、环、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应用视频监控、北斗定位、数据和参数直联直采等技术,强化技术防控,实现“现场可视、设备可溯、监测可控、样品轨迹可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