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专题 >  正文

全国碳市场扩围,会为哪些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5-04-11 09:32:35

字号

全国碳市场是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核心政策工具,也是我国碳定价的主体形式。2017年我国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2025年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约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碳排放量将从52亿吨跃升至82亿吨左右,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这意味着,投资融资、设备更新等多重需求将随之增长,驱动新场景、新业态、新职业创新发展。

促进金融服务创新。根据中国碳市场优化设计和综合评估模型测算,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后将平均每年带动社会总投资2500亿元—3500亿元,资金需求巨大。碳金融是建立在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上,服务于温室气体控排的金融活动,碳市场融资工具、碳市场交易工具和碳市场支持工具的创新发展均与碳市场密切联系。全国碳市场扩围后,特别是碳排放配额从免费分配逐步转向免费和有偿相结合之后,涉碳投资和金融服务规模将持续扩大。鉴于此,应充分发挥碳定价功能,推动各地在积极稳妥探索创新碳资产质押融资、碳资产回购、碳资产托管等金融业态的同时,加强制定面向建材、冶金等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实现财政资金、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协同发力,引导和撬动更多资金支持传统产业节能降碳转型升级。

驱动设备更新换代。碳排放数据质量是保障全国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生命线,重点行业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对能源消费和生产过程中各项数据的计算要求更高,一些具备条件的企业还涉及化验检测,急需对有关器具、设备、仪表、信息系统等进行配备、更新和数字化改造,以提升数据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与此同时,碳市场将通过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机制驱动降碳,扩围初期将基于强度控制分配配额,再逐步转向对标行业先进水平进行配额分配,企业将分阶段开展节能降碳改造,重点用能设备和生产设备更新换代需求将逐步释放。因此,相关行业需主动适应碳监测、碳计量、碳捕捉和节能提效、燃料替代、工艺流程再造、资源循环利用等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加强有关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发展“含绿量”。

释放专业服务需求。全国碳市场扩围后,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核查、计量检定校准、煤样化验检测、能碳管理平台建设、碳市场培训教育等方面将释放大量需求,为相关第三方专业服务业态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低碳环保、检验检测、检定校准、培训教育、能源和环境信息化等领域企业应抢抓发展机遇,挖掘服务需求,拓展服务场景,提升服务质量,打造碳资产管理服务综合供应商。有关服务业较为集中的地区要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推动企业业务转型迭代,创新开展碳资产管理服务,提升碳市场服务规模,打造低碳服务高地,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

扩大涉碳就业规模。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绿色低碳职业不断涌现,2022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已有134个绿色职业。涉碳职业除了官方发布的碳排放管理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等新职业之外,社会上也出现了碳资产管理师、碳资产评估师、碳排放交易师、碳金融顾问等职业需求。全国碳市场扩围后,直接相关的碳排放监测员、核算员、核查员、交易员、咨询员等碳排放管理从业人员将显著增加。相关部门需加强碳排放管理各类教材开发,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扩大碳排放管理人才培养规模,建立碳排放管理员职业标准,健全碳排放人才评价体系,提升碳排放管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能力,助力全国碳市场高质量发展。(向柳 叶倩倩)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