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态修复后的凤凰谷废弃矿山入口景色宜人。
春日暖阳如轻柔纱幔,缓缓铺洒在运城市中条山脉。这片山峦上,曾经的一道道生态“伤疤”,在生态修复妙手下,如今已变为令人陶醉的天然“氧吧”,书写着一段震撼人心的绿色传奇。
站在运城南山新境市民广场极目远眺,葱郁植被像是大自然铺开的绿色绒毯,苜蓿草随风摇曳,宛如绿色的海浪;金枝国槐、白皮松及山桃山杏错落有致地点缀其中,勾勒出层次丰富的景观画卷。
移步至春日盐湖22号堤埝,眺望中条山,由绿色植被组成的巨大“盬”字格外醒目,古老的盐湖在这片绿意的映衬下,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曾经因无序开采而“受伤”的中条山脉,经过一系列生态修复举措,已然成为市民亲近自然、享受春日美好的理想之地。曾经的伤痛正在愈合,盐湖及其周边景区也摇身一变,成为运城市民和八方游客远离喧嚣、拥抱清新自然的休闲天堂,其生态价值正日益凸显。
【往昔之殇】
无序开采留下的生态“伤痛”
犹如一条巨龙横亘在晋南大地,中条山不仅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更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的宝藏。这里矿产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美不胜收,承载着无数运城人的美好回忆,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更是守护生态平衡的忠诚卫士。
中条山与盐湖更是命运相连,中条山盐湖段长约48公里,总面积28万余亩,每年通过地下水,能为盐湖动态补充约20万吨矿物质,是盐湖的生命源泉。
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无序开采的阴霾无情地笼罩着这片美丽的山脉,带来了难以愈合的伤痛。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和城乡建设的加速,建筑材料供不应求,众多小型矿企如潮水般涌入中条山。这些企业大多缺乏科学规划和环保意识,开采方式简单粗暴,为了追逐短期利益,毫无节制地挖掘矿石,全然不顾山体的承受能力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与此同时,大规模的山体爆破作业频繁上演,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打破了中条山往日的宁静,也让山体结构变得支离破碎。周边群众环保意识淡薄,沿山村民靠山吃山,无序开采行为屡禁不止,进一步破坏了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
盐湖区柏口窑村就坐落在中条山脚下,这里的村民世代依山而居,见证着山脉的兴衰变迁。村民徐建设回忆起过去,感慨万千:“以前山脚下有好几家采石场,大车一辆接一辆往外拉石头。说实话,一开始我们村民确实靠这挣了些钱。可慢慢地,干采石的越来越多,山也越来越秃。”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体上出现了一道道裂痕。每逢雨季,松散的山体在雨水的冲刷下,极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徐建设无奈地说:“后来大家渐渐发现情况不对,生活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一下雨,路上全是泥,人难走,车也不好过。刮风的时候更糟糕,本来山根风就大,山体破坏后,风沙漫天,眼睛都睁不开。”
这些无序开采行为,不仅破坏了地形地貌,还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部分区域山体稳定性下降,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影响。作为运城重要生态屏障的南山,其生态恶化更是给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蒙上了阴影。
中条山(盐湖段)废弃露采矿山及破损山体立面数量众多,后续保护修复工作压力巨大。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运城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南山山体修复和生态恢复刻不容缓,这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问题为导向,多措并举,补齐短板,中条山生态修复被写进了运城市政府工作报告。全市以《运城盐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为指引,秉持“生态优先、政府主导、统筹协调、科学利用”的原则,全力推进盐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成功扭转了散、乱、污的局面,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今朝之治】
多管齐下的生态修复“妙方”
如今,站在南山新境市民广场,深坑和断崖已难觅踪迹,映入眼帘的是满目青翠的山峦,很难让人将其与曾经的“视觉疮疤”联系起来。沿着山路深入,来到中条山文化博览园,一处正在修复的山体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当地一位群众说:“过去,这片矿山周围碎石堆积如山,杂草丛生,残破的变电房、地磅散落一地,荒凉无比。”
2023年5月,运城市正式开启对南山新境市民广场南侧三处山体的修复工作,该项目由运城市盐湖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盐湖建投”)负责实施。为确保中条山山体修复和生态恢复工作科学、有序推进,运城市坚持规划先行,相关部门深入调研,充分考虑中条山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生态现状等因素,精心制定了详细的修复方案,明确了修复目标: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和生态手段,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恢复山体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针对不同类型的破损山体和废弃矿坑,因地制宜采取了边坡削方、挂网喷播、客土回填、植树种草等多种修复措施,力求达到最佳修复效果。
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条山山体修复和生态恢复工作,将其视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生态工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盐湖区作为南山山体修复的主战场,更是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盐湖建投肩负起多个破损山体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重任。
“我们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和施工标准,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同时,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盐湖建投项目负责人姚博中坚定地说。
目前,中条山山体修复分为两个项目。第一个项目于2023年5月启动,包含三处修复工程。小李村废弃矿山治理区位于运城环城高速南侧,西侧是凤凰谷景区,北侧为新境市民广场,项目东西最大长度约240.1米,南北最大长度227.8米,坡面与坡脚废弃地总占地面积约38191平方米;体育公园停车场生态修复工程同样位于运城环城高速南侧,西侧为凤凰谷景区入口,北侧是盐湖区智慧生态城,项目东西最大长度约149米,南北最大长度162米,占地总面积约13250平方米;凤凰谷入口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治理区东西最大长度约113.1米,南北最大长度282.05米,占地总面积约29940平方米。“这三个区域的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目前都在进行绿植养护。”姚博中介绍。
第二个项目是中条山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位于中条山盐湖段南城办凤凰谷西口—西窑村废弃矿山处,2024年5月开工,目前重点任务已全部完成。该项目施工方成枭磊介绍:“这一山体修复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边坡整治、场地平整、截排水沟、植被恢复、监测与管护、辅助工程等。其中,矿山边坡整治36万立方米、场地平整6555立方米,截排水沟4435米,治理后恢复林草地面积5.4万平方米。”
在修复过程中,运城市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手段,不断提升修复成效。在边坡削方工程中,采用先进的爆破技术和机械设备,确保削方作业安全、高效;挂网喷播作业时,选用优质草籽、肥料和保水剂,借助专业喷播设备均匀喷射到山体表面,大大提高了草籽成活率和植被覆盖率。
同时,运城市注重生态修复与景观打造相结合,在修复过程中提档升级,打造“点线面”融合、“乔灌花”搭配的立体园林景观。白皮松、侧柏、金枝国槐、金叶榆、山桃、山杏、连翘、黄刺玫、紫惠槐、紫丁香等多种观赏植物被广泛种植,裸露地面也种上了花草,实现了绿化、美化和彩化的完美融合,达到园林绿化“株圆叶亮,色彩纷呈”的效果。
为让山体四季皆美,施工人员还巧妙运用爬藤类植物和丛灌类花卉对崖壁进行绿化,营造出“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景观。“我们在绿植种植时,特别注重修复部分的植物生态与周边原始植物生态的匹配。简单来说,原来有的植物就种,原来没有的就不种,这样能保证绿植成活率,让生态修复效果尽快显现。”姚博中介绍道。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盐湖建投建立了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管,要求其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每一道工序都必须符合质量标准;加大对工程监理单位的管理力度,要求监理单位切实履行职责,全方位监督施工过程,一旦发现不规范操作,及时制止并督促整改,做好每日监理记录。
此外,运城市还建立了定期巡查制度,相关部门定期对项目进行巡查,严禁矿山企业私自破坏已修复的山体,杜绝私挖乱采现象。对不按要求进行修复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为山体修复和生态恢复工作保驾护航。
【未来之景】
绿色中条山绘就生态新画卷
沿着休闲步道漫步,清风拂面,带来阵阵花草的芬芳。道路两侧,新植的树木舒展着嫩绿的枝叶,生机勃勃。山间,野生连翘花肆意绽放,金黄的花海与洁白的山桃花、金黄的金枝国槐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条山山体修复和生态恢复工作成效显著。曾经满目疮痍的破损山体逐渐被绿色覆盖,苜蓿草郁郁葱葱,金枝国槐、白皮松等树木点缀其间,曾经的“视觉疮疤”已变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生态景观。
“我们的生态修复项目采用草灌乔结合的方式,经过一年的养护,山上的苜蓿草、乔木灌木长势良好,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达到了预期的修复效果。”盐湖建投董事长郭阳杰欣慰地说,“这个项目不仅维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安全,使生态环境恢复进入良性循环,还产生了间接经济效益,比如周边土地增值、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投资环境优化等。”
随着中条山生态修复工程的深入推进,曾经的“伤疤”正被越来越多的绿色“治愈”,焕发出新的生机。中条山、盐湖、凤凰谷这一区域已成为市民和游客远离喧嚣、享受自然的休闲胜地,周边旅游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市民张毅感慨道:“运城市这几年变化太大了,修复的草都长起来了,绿化特别好。站在盐湖旁边还能看到那个‘盬’字,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环境,还增添了景观价值,真的太棒了!”
展望未来,运城市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中条山山体修复和生态恢复工作,不断巩固和提升修复成果。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对山体植被的养护和管理,确保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发展。同时,充分挖掘南山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将生态修复与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等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在不远的将来,一个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生态宜居的中条山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运城市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实践和绿色发展的亮丽名片,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美丽的生态空间,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记者李全宏 通讯员朱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