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生态中国
4月26日,从昆明理工大学获悉,该校建筑工程学院污染过程控制与模拟团队,近期利用光催化高级氧化技术,助力新型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在高原区域水污染防治和水污染治理安全取得关键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能源与环境材料》上。
研究团队利用水泥生料中的铁组分构建催化体系,模拟钢铁固废的组成,制备出铁基催化剂,实现了碳酸钙与甲烷共热定向转化为氧化钙与合成气,该催化剂无需分离即可直接用于水泥熟料生产,为水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路径。相关成果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
一项新研究显示,玉米蛋白可用于提高锂硫电池性能,这一发现有望推动高能量、重量轻的锂硫电池在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储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瑞典林雪平大学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创新的流体形态电极,研发出能被塑造成任何形状的电池。这种柔软舒适的电池能随意改变形状,未来可用于给诸多领域各种各样的设备供电。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该材料可以在光照下分解塑料,把废弃塑料变成有用的化工原料。
近日,中国有研集团科研团队突破国际上现有的铝合金材料体系,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密度—高强高韧—高镁含量铝合金材料。
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灰头土脸”的混凝土生产施工场景正在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施工场景转变——生产效率日益提高、检测水平不断提升、施工过程逐渐精细化。
20日,我国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飞机在京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标志着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通过了严格测试和验证,研制取得圆满成功,获得进入市场“准入证”。
《自然》最新发表的一项分析探索了微塑料在海洋不同深度的分布。海洋中微塑料的分布和行为受其大小影响,部分有可能进入了碳循环,且可能成为海洋碳循环的重要因素。
固态锂电池为何失效?同济大学的一项研究首次发现固态锂电池金属锂负极疲劳失效现象,揭示了疲劳失效机制,并提出抑制疲劳失效、改善固态电池性能的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