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五周年。五载耕耘,这项绿色发展理念已从政策蓝图逐步转化为全民共识,社会关注度阶梯式攀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生态环境部承办全国两会建议提案926件。从建议提案内容看,代表委员对“双碳”领域问题最为关注。在2025年的全国两会上,“双碳”议题依然热度不减。特别针对碳排放统计与核算、碳市场建设相关议题,不少代表委员发表了真知灼见。
全国政协常委王红玲近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呼吁,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全国碳市场的建设,以支持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王红玲指出,全国碳市场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政策工具,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月6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以下简称“自愿碳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完成登记。这是我国自愿碳市场建设取得的重要实质进展,对推动和激励我国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碳市场自启动以来,总体运行平稳,市场运行和整体表现优于国际主要碳市场建设初期,对全球碳价水平和碳交易机制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力,相关建设和运行情况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然而,我国目前尚未与其他国家签订碳市场合作的相关协议。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助力我国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实现,增强我国碳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提出以下建议。
2月27日,武汉市武昌区赴广东省深圳市,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双碳产业招商活动。16家企业现场签约落户湖北,总金额达144.2亿元。活动现场签约的16家企业涵盖碳科技、碳资产、碳金融、碳咨询等领域,与武昌双碳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青岛25家企业进军碳交易市场,卖出碳配额91.8万吨,增收7900余万元。尝到绿色发展“甜头”,企业争当“卖碳翁”。
2025年广东碳市场将迎来配额分配与行业管控体系的深度调整。碳排放配额发放整体呈现“盈亏平衡、略微宽松”态势,钢铁、水泥行业将退出地方市场转入全国碳市场履约,纺织行业则首次纳入强制管控范围,标志着区域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的衔接迈入新阶段。
《市生态环境局关于扩大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的通知》发布,通知提出,调整纳入标准。将当前天津碳市场工业和航空(机场)行业企业纳入标准,由年碳排放2万吨以上调整为1万吨以上。新增货运港口行业。新增年碳排放1万吨以上的货运港口行业企业纳入天津碳市场管理。新增水上及航空货物运输行业。新增年碳排放1万吨以上的水上货物运输、航空货物运输行业企业纳入天津碳市场管理。
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尝试建立碳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减排。加拿大安大略省也曾雄心勃勃地启动了碳交易市场——总量控制与交易计划,设定排放上限,允许交易碳配额和碳信用,从而激励减排和低碳技术投资。但不久后,安大略省又突然取消了其碳交易计划,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思考。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发布了《全球和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5)》(下称“报告”),报告回顾了2024年全球及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情况,评估了碳市场的减排效果,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为政策制定和市场参与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