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同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进纳入全国碳市场发电企业按时足额完成第三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任务。截至11月27日,相关8家发电企业均已按时足额完成履约,率先完成第三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
2024年11月29日,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公布了2024年12月复旦碳价指数结果。研究中心模型计算得出,2024年12月全国碳市场履约使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买入价格预期为87.64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104.69元/吨,中间价为96.16元/吨;买入价格指数为220.31,卖出价格指数为251.83,中间价格指数为236.42。
据了解,陕西省纳入全国碳市场第三个履约周期的59家发电企业,已有44家企业完成年度履约工作,履约率为74.5%,其他15家未完成履约的企业正在按照计划有序推进。预计今年12月中旬,所有参与企业将完成年度履约工作。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在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落实《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修订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积极推动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市场扩围渐近,钢铁等行业将率先纳入,其会对钢铁行业、相关企业产生哪些影响?
在COP29开幕首日,各缔约方就《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6.4条)下的碳信用标准及其动态更新机制达成共识,旨在确保国际碳市场在联合国的监督下诚信运作。对此,王毅向记者介绍,目前达成的共识与全球碳市场的真正建立还有很大距离。“全球碳市场的建立面临诸多挑战,尚有许多不确定性,建立全球统一的价格机制,国际间核证自愿减排量(CER)认证、范围,以及资金使用和监管等问题都是难点。”
国泰君安研报指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九次会议(第29届气候变化大会)举行完毕,发展中国家气候融资以及全球碳市场建立议题达成共识。发展中国家气候融资支持提升至3000亿美元。建立全球碳市场,碳信用可在全球维度进行交易。全国CCER交易已重启,减排项目方法学覆盖范围有望加速扩大。全球统一碳市场建立将加速我国与海外碳市场对标,完善碳配额与碳信用市场建立。
近日,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贸发组织”)发布了《2024年最不发达国家报告:利用碳市场促进发展》(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碳市场对于促进最不发达国家的绿色结构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报告》估算,最不发达国家若能克服现有障碍并实施针对性改革,充分利用其气候行动潜力,将能产生大量碳信用额。这些碳信用额的数量相当可观,其规模相当于2019年全球航空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各国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减少排放,并“破除气候融资壁垒”,通过达成新的融资目标,显著增加优惠性公共融资。到2030年,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和实际融资之间的缺口可能达到每年3590亿美元。“气候融资不是慈善,而是一项投资;气候行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要。”
在全球碳市场胎动之际,中国碳市场正在蓬勃发展,第三个履约周期已进入清缴环节。10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2024年度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及清缴相关工作的通知》《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通知》要求,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重点排放单位于2024年12月31日前完成2023年度配额清缴,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2024年度配额清缴。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发挥政策合力。一方面,推进重点排放单位和行业企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另一方面,其在加快培育新兴低碳产业、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引导绿色低碳投资、增强国际话语权等方面的作用也日趋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