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在7月2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4.65亿吨,成交额约270亿元。同时,碳价整体呈现平稳上涨态势,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时的48元/吨,上涨至7月26日收盘价91.6元/吨,上涨了90.8%。
天津市2023年度碳排放履约工作已于2024年6月30日结束,全市154家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全部完成履约,碳市场履约率已连续9年达到100%。日前,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2023年度碳排放履约、天津市碳市场建设成效及未来工作举措等方面的情况。
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近年来,我国碳市场建设进展显著,发展影响持续扩大,为全球碳市场建设贡献“中国方案”。
全国碳市场运行三周年之际,《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在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8.78%,全国碳市场推进行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碳市场在碳定价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强化。
目前,中碳登服务全国2533家企业,累计清结算规模突破530亿元,居全球首位,服务全国电力行业总体减排成本降低约350亿元。湖北区域试点碳市场同样活跃,在交易制度、系统建设、配额分配等方面引领创新,成交量占全国四成以上,居全国首位。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方文表示,统一的碳核算体系是碳市场的数据基石,是摸清碳排放底数、制定碳减排政策、评估碳减排效果的根本保障,起到保障交易市场有效运行、推动绿色金融持续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合作交流、助力碳核算技术不断进步等作用。
6月18日,记者从重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获悉,今年一季度,重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交碳排放权331万吨,金额1.34亿元,交易规模创下重庆碳市场季度新高,同时也在全国8个试点碳市场中位居第一。
在配额收紧以及市场扩容影响下,4月全国碳市场碳价加速上涨,最高达到104元/吨。碳价突破百元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说明目前市场的交易热情较高,同时,可以促使高排放企业加快低碳转型的步伐,推进绿色经济体系建设。生态环境部就水泥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核查技术指南公开征求意见。
大部分国家的第一个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都定在了2030年,更有甚者定在了2025年,时至今日,可谓是迫在眉睫了,尤其是明年就到目标年的国家。NDC能否按时保质保量实现,对于全人类能否成功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法治是护航碳市场行稳致远的基本力量。前不久公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6个方面构建起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对全国碳市场的交易及相关活动提出了明确的管理要求。提升立法层级,制定专门行政法规,构建日益完备的制度体系,将为打造归属清晰、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公开透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