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仿生视觉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感算一体仿生视觉智能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实现了万帧以上的高速智能感知,可作为“电子眼”广泛应用于高铁等大国重器。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电气与电子工程协会视频技术电路和系统学报》。
记者齐芳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获悉,近日,我国“宏图一号”商业遥感卫星搭载的、由该院研制的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在国际上首次获得星载单航过多基线干涉SAR高精度地形测绘数据产品,标志着我国首个多基线干涉SAR全球测绘系统成功在轨应用。
近日,由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和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联合发布的全国首个建筑领域碳排放监测与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在深圳上线,实现对全市各类建筑碳排放标准制定及碳排量精确测控管理,助力深圳节能减排。
今年4月16日,我国首颗降水测量专用卫星风云三号G星发射升空,其主载荷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04所研制的我国首套星载Ku、Ka双频降水测量雷达。截至记者发稿时,该雷达凭借犀利的“双睛”,已成功探测到全球中低纬度地区降水的三维精细结构,捕捉到“玛娃”“泰利”等台风降雨系统的三维立体结构。在8月份的华北暴雨雨情中,该雷达精准探测到降水三维精细结构信息,为防灾减灾提供了宝贵的观测数据。
自然资源部23日召开8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土测绘司司长张继贤介绍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成果,并表示,自然资源部正在加快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
近年来,雷击已成为我国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火灾最主要的肇因,对森林生态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在极端天气高发频发的影响下,雷电活动逐步增强、许多少雷区变为多雷区,未来的雷击森林火灾形势越来越严峻,雷击森林火灾防控问题已成为森林防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8月9日6时5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环境减灾二号F星。环境减灾二号F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支持立项,由生态环境部与应急管理部联合牵头组织研制的业务卫星。该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十三五”立项的环境系列“2+2”星座(2颗光学、2颗SAR)正式组网运行,初步形成了多要素、全天候、全天时的中等空间分辨率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
日前,记者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获悉:随着远程观测点位和5G基站在长江源流域当曲、黄河源流域约古宗列曲和澜沧江源流域扎西齐哇的成功架设,三江源源头重要地区告别“通信盲区”。目前,以观测站点为中心,这些源头地区实现周边5公里的5G网络覆盖。
记者2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通过优化大气二氧化碳(CO_2)观测站点选址,该所汪宜龙副研究员和田向军研究员联合多名合作者开展的研究认为,在我国建立60个大气CO_2观测站点很有必要。在同化观测数据时,利用大气反演的方法估算我国陆地碳汇量的准确性将达到欧美先进水平。
今年7月,参加第二次青藏科考的多支中科院科考团队正在展开科学考察。在西藏第二大湖纳木错,第一台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专门用于解决湖面降水观测问题的天气雷达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