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生态中国
2025新年快乐——上海华山医院的一位女患者刚在脑海中想出这几个字,电脑便成功解码、发出指令,随后操纵着机械手做出比心的动作,送出了今年世界上第一段由意念完成的新年祝福。
AI从一个研究领域变成了一类赋能技术。在化学领域,得益于AI的应用,化学反应预测与新化学物质的发现、化学试验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突破。
“任何一条聚变路线都面临挑战,但商业化首先要考虑燃料‘卡脖子’问题。”日前,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表示:“聚变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在2035年建成聚变示范堆,早日实现氢硼聚变商业化,助力中国聚变发出第一度电。”
辽宁华电铁岭新台子一期25MW新能源离网储能制氢一体化项目投运以来,其在新能源离网制氢一体化技术领域的创新性突破和先进性实践,不仅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更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助推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期,郭凯带领团队攻克生物基聚氨酯材料研制难题。他们要用棉籽油、蓖麻油等非粮生物基制造氨纶、尼龙等高端纺织面料,并让面料拥有丝绸一般的手感和棉一般的吸水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材料——ZMQ-1分子筛,解决了传统材料无法处理“大分子”的难题,在促进化工生产更加绿色、高效等方面有广阔应用前景。
12月31日,国家电网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11号机组,经过紧张调试和试运行,状态良好,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这座拥有12台机组的“水能充电宝”“满格”运行。
12月17日,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220吨级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在河北涞源试验中心进行了首次整机试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火箭发动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个新的人工智能模型,经过大量数据的训练后,该模型能精确预测各种人体细胞内部的基因表达情况,将为生物和医学研究带来便利。
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计量体系,全面提升碳计量基础能力,突破碳计量关键核心测试技术,能够为能源资源高效利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提供有力支撑和有效赋能,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