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选址与日冕观测组在大振幅暗条振荡研究中获得新的观测结果,相关成果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在保护和研究的进程中,德宏州相关部门着手重点物种监测,成功回收保护区“秘境之眼”红外相机照片及视频22万余份,通过这些资料共监测到79种野生动物,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有数据显示,我国春播粮食产量占全年六成左右,春管粮食产量占主要口粮的近四成,春耕春播和春管工作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航空航天大学开发出神经网络以监测火箭发射的准备工作。研究人员称,最好用视频监控摄像机拍摄火箭准备的技术操作过程,然后使用神经网络分析所获取的画面。神经网络可在接收视频流的过程中跟踪检测对象。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抓总研制的“碳星”,是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遥感卫星,它将使我国碳汇监测进入天基遥感时代。
近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程永锋博士牵头申报的“复杂环境下输电通道卫星遥感巡视与灾害应急监测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2022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科技创新一等奖。这标志着电力行业针对复杂环境下电网典型隐患/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取得新突破。
10年来,西藏全区各类气象监测站点由162个增至1097个,多个气象雷达建设项目相继落地,实时接收风云卫星、高分卫星等16颗卫星数据,形成了地空天立体监测、一站式传输的业务布局。
观测站通宇穹蓝天在我呵护地球 古村落阅华历美丽有你振兴山村
为适应 “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水利工程管理发展需要,近年来,百色市澄碧河水库管理中心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在广西首次采用测量机器人进行表面变形观测,为大坝管理装上了“智慧大脑”。
生态环境监测将向高精度、动态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而用科技手段建立智能化监测体系,推动解决监测数据造假这个难啃的“硬骨头”问题,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