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不断推动“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建设,探索出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模式,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双赢。
2022年,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宜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坚持创新思维,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应用高新技术,以智慧赋能提升环境监测引领、服务和支撑能力。
广东省现代农业气象技术创新团队,应用新型观测资料、GIS技术和气候学模型,在气象干旱动态监测指标及评估模型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科学家利用我国碳卫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实现定量识别和计算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对于更加精准监测人为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发射的“羲和号”可以称为我国探日工程的“探路者”,而“夸父一号”则是观察太阳的多面手,它可以从紫外线、可见光和X射线波段等对太阳进行观测。我国发射的两颗探日卫星各有侧重,将共同提升我国在世界太阳物理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2022年10月13日6时5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环境减灾二号E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该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首次具备全天候、全天时的业务化监测能力,有效弥补了光学遥感卫星易受云、雨等天气因素影响的不足,成为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的新利器。
今天(28日),随着长江海事执法人员对靠泊在武汉青山码头装卸作业的“西马603”轮生活污水直排管路实施电子铅封,长江干线运营的3.3万艘内河船舶生活污水基本实现“零排放”。
云海一号03星主要用于开展大气海洋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任务。
“多亏这个设备,全村没有一个人受伤。”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佐龙镇杜坝村村民王贤伟指着一处地灾报警设备表示,在今年8月末杜坝村郭家滩滑坡隐患点发生滑坡之前,村民们接到了地灾监测设备警告,实现了及时避险。
如果今后水体中再次出现外来入侵物种,我们怎样快速知晓?“我们实验室正在做外来入侵物种的主动监测,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上海海洋大学环境DNA技术与水生态健康评估工程中心主任李晨虹教授看来,尽早发现、尽早防范,才可避免这些外来客“反客为主”,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