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新闻 >  正文

20家品牌企业联合发布“行动指南”,推动消费领域减碳

来源:中国环境网 时间:2022-08-26 14:15:23

字号

随着社会购买力的提升,消费导致的碳排放占比不断提升。这种情况下,很多消费者意识开始觉醒,在有低碳消费选择的时候,他们会更倾向于此。与此同时,部分消费领域的企业也在行动。一方面,响应国家的双碳战略,探索新商业模式,切实落实企业自身的减碳行动;另一方面,发挥带动效应,共同为全社会减碳做出贡献。


image.png


近日,在商务部主办的2022消费创新高峰论坛上,阿里巴巴与19个消费领域企业共同发起了“减碳友好行动”。同时,发起成员们还共同发布了《减碳友好行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希望通过实践探索,构建、完善企业减碳能力,培育、提升消费者的减碳心智,提升消费领域减碳的效能和创新。


破局蝶变:企业落实减碳义不容辞,但部分共性阻力仍待解决


在双碳目标的时代大背景下,减碳已成全球共识。而对于企业而言减碳不仅是践行公益,也是在谋求增长。在减碳的过程中,企业不仅能履行自身社会责任,更可以通过创造新的低碳消费需求,发掘全新的商业价值增量,让企业获得减碳的持久动力。


部分企业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减碳,从原料产地采购到工厂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再到仓储物流和后期产品使用及回收整个完整的供应链已形成一定的减碳实践。然而关于减碳,还会有部分企业仍存在些许疑问。


那么,品牌企业为什么要参与减碳呢?《指南》表示,首先,消费相关价值链碳排放占比较大。据世界经济论坛相关研究显示,“食品、快消品、时尚、电子、汽车、货运六大与消费相关的价值链占全球排放量约40%”。其次,推进全价值链减排,品牌企业对消费者及供应商的引导不可或缺。据相关研究发现,“消费品行业约有80%-90%的碳排在品牌自身运营之外,主要来源于品牌端到端价值链中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上游供应商需要品牌推动其进行能源及产业结构等转型;下游消费者需要品牌引导其低碳心智的形成和低碳行为的转变。


对于品牌企业而言,减碳是践行公益还是谋求增长呢?《指南》指出,首先,减碳可满足消费者的新期待。据埃森哲2021年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77%的中国消费者认为低碳议题在消费中日益重要,83%的中国消费者认为商家应为低碳购买和消费提供便利。”其次,减碳还可以创造新需求,实现营收增长、成本节降、企业品牌力提升和风险防范。


目前,消费者领域减碳的当务之急就是联合行业先行者,回归消费行业本质,创造并满足消费者的低碳消费需求。据相关研究报告发现, “产品价格、产品性能及使用体验、产品描述和宣传方式等因素阻碍了部分消费者将低碳认知落实到低碳消费行为。”因此,企业应着力为消费者提供“高性能且好用”的低碳及“有意义且时尚”的低碳。


而参与减碳的品牌方纷纷表示,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实现减碳目标。《指南》指出,“减碳道路依赖于清洁能源的发展、关键技术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变革、相关支持性立法和恰当的监管及政策环境,因此需要行业领导品牌群策群力,以及与业内外各方广泛合作,携手推动消费领域减碳。”


除此之外,企业在落实减碳的实践中,也还存在“低碳商品开发难以规模化进行;低碳物流看似低垂之果,却非唾手可得;低碳消费心智由知到行,仍待关键一跃”三方面的共性阻力待解决。


谋定后战: 从商品、物流和营销三场景入手,谋划企业减碳攻略


据埃森哲消费者研究报告发现,“品牌方在低碳商品开发中需要付出多重努力。既要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使消费者从低碳选择中获益,同时也应在产品的质量、功效和便利性上妥协。”参会品牌方表示:“我们愿意开发低碳商品,但不知道怎么做,也担心消费者不买单,而且如果没有业内外广泛协作的话,担心自己是闭门造车,成本高不说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对此,《指南》为品牌方开发低碳商品提供了实在的减碳“干货”。


在低碳商品开发过程中,《指南》指出要“双线兼顾”。既要考虑消费者需求,比如:“目标消费者有哪些需求;这些低碳商品是否被消费者喜欢;低碳商品怎样能被更多消费者看到等方面。”又要考虑低碳商品标准,比如:“技术对于低碳商品的要求;供应链是否可行;如何拿到低碳商品权威认证等方面。”


据世界经济论坛(WEF)研究发现,物流减碳也存在诸多难题。比如:“个体品牌物流减碳成本高;供应链各方协同困难;全链条缺乏高质量数据共享等。”


参会品牌方也表达了他们难点,“物流需低碳转型的环节很多,虽然目前有一些常用的减排技术,但若大规模推行,预计会推高我们的物流成本,而且我们的物流供应商不追踪碳排放,碳减排成果很难量化,高投入且量化结果模糊的情况下,推进低碳物流确实很难。”


image.png

来源:《减碳友好行动指南》


《指南》认为“消费的稳定增长需要强有力的供应链保障,而其中物流的高效畅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物流涉及环节众多,彼此环环相扣、互相影响。因此,未来的低碳物流应以统筹全链路‘一条龙’(从低碳仓储—低碳包装—低碳运输)减碳的方式,助力品牌实现更扎实的物流减碳成果。”


具体而言,在低碳仓储方面,可以仓储用能优化、仓储运营提效、仓储规划升级和仓储数字化等方式助力仓储减碳。《指南》建议品牌方,在仓储成本接近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具备全面仓储减碳举措的物流服务商。


在低碳包装方面,要减少不必要的包装,包装提效,推进可循环利用。《指南》建议各品牌方在确保货品安全稳定的前提下,优先考虑具备全面包装减碳举措的物流服务商。


而在低碳运输方面,据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研究发现,运输中产生的碳排放,主要取决于运输工具的能源消耗、运输方式组合和运输距离的长短。因此,《指南》建议可从运输工具低碳化,创新运输模式提高运载效率,优化运输距离等方面降低碳排放。


此外,消费者的低碳心智也有待进一步引导。据埃森哲消费者研究报告发现,虽然碳减排具备一定专业性,但在沟通中使用大量权威术语反而会阻碍对于消费者低碳心智的引导。参会品牌方也表示,“无法精准定位哪些才是低碳种子人群,以及怎样引导消费者低碳心智,推动低碳消费由知到行。”


《指南》表示,消费者的低碳消费心智目前并未落实为常态化的低碳消费行为,低碳消费者也还未成为主流消费人群。为助力品牌方推动形成更大的低碳消费势头,未来的低碳营销应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立足现有的低碳消费者,影响带动更多消费者,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提升低碳消费者资产和绿色品牌力。同时,《指南》还建议品牌方使用简洁直白、清晰易懂的沟通方式和渠道,降低理解成本,加速消费者由知到行的关键一跃。


“减碳友好行动”的20家发起成员们表示,接下来各成员企业将立足自身优势,在推进减碳上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过《指南》的体系化、可落地、持续性,更高效地助力推进企业减碳实践,继续探索三大场景的减碳路径,驱动减碳消费浪潮的涌起和奔腾。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