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我国首个碳资产证券化项目正式签约,该项目以碳资产未来预期收益为支撑,通过发行市场流通证券进行融资的创新方式,基于碳排放权质押向企业发放贷款,形成的合同债权作为基础资产开展资产证券化。这也代表全国首单中小企业碳排放权资产证券化ABS项目成功启动,实现碳资产证券化ABS业务从“0”到“1”的突破。
碳资产证券化和指数化的碳交易产品,可以提高企业和投资者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加快碳市场资本要素流动,增加市场活跃度,有效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拓宽融资渠道,促使企业和投资机构开展低碳减排行动和绿色低碳投资。
资产证券化提高碳资产流动性
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然后用资产池产生的收益作为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的资金来源。
“资产证券化主要解决资产的市场化定价和投融资问题。”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锋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表示,我国的目标是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显然在目前的认知水平下,要做一个能覆盖近40年时间长度的规划,所需的投资资金缺口巨大。
“资金从哪里来?从融资的角度而言,目前,我国融资结构非常不合理,90%的投资来自银行信贷,即绿色贷款。而银行信贷的对象往往是有长期更稳定现金流、有抵押品或担保的项目和企业,风险属性较低。许多风险高、期限长的项目仅靠银行贷款无法实现。”刘锋告诉记者,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28.58万亿元,同比增长36.8%,居全球首位;境内绿色债券市场余额1.98万亿元,居全球第二。
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支持,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投融资服务。刘锋说:“而在证券市场上利用如股票、债券和衍生品等金融工具获得更多融资的前提条件,就是解决资产证券化问题。”
碳资产证券化是将碳资产作为基础资产,以碳排放权或碳汇项目预期收益权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作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设计并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过程。碳资产证券化是传统资产证券化的延伸模式,也是碳资产的创新融资模式。
“碳相当于虚拟资产,我们将其视为一个计价单位。如果企业想排放二氧化碳,就需要购买碳配额指标,这个指标可以将其证券化。”刘锋说:“当前,金融市场上的期货就是这样设计的,其过程是将一个标的物按相关标准和规定制作成一个标的资产。根据财政部《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碳配额已经被认定为流动资产,而且流动性很强,在实践中已经可以直接用于质押融资。”
如果是企业未来所产生的与碳排放有关的收益,例如项目减排量、林业碳汇、未来某项目的碳配额等都可以视为碳资产,预期这些碳资产实现证券化仅是时间问题,证券化后的资产可以用于质押融资,同时借助各种金融工具还有更多的操作方式。刘锋告诉记者,在一级市场,数据合规化改造是实现碳资产增值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从发行人角度来看,碳资产证券化可为未来项目融资,通过合同约定,提前锁定收益,提高资本周转率,有效盘活碳资产。通过融资可以帮助企业抢占项目资源,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同时,通过实现破产隔离和信用增级,提高产品评级,可以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碳资产证券化可以获得投资收益。对于高碳排放企业投资者,在通过证券化方式获得足额碳排放权的同时可规避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帮助企业规划生产计划,降低成本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碳资产证券化产品通过拆分出售的方式,可以降低投资门槛,拓展投资渠道,获得投资收益。
从提高碳交易市场有效性角度来看,碳资产证券化可有效激活市场的内在活力。一方面为发行人提供有效的融资手段,另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收益或碳排放权。此外,碳资产通过证券化的方式拆分较大的融资需求,提高流动性,对于促进碳资产的交易活力和交易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碳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融资工具,在推动碳资产和碳交易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刘锋告诉记者,证券化对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解决融资投资缺口、促进市场活动和实现绿色价值市场化的最有效方式和方法。
采访中,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提醒道,碳金融衍生品中就包括资产证券化,在没有确保其激励机制和稳定性的情况下,还是要持一个谨慎的态度。
完善碳定价机制
“碳资产证券化的定价基础上,还可以衍生出碳价格的概念。”刘锋告诉记者,只要东西有了价格,就形成了市场,随后便可以展开金融活动,进行远期交易。
就碳定价而言,目前各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大致分为三类:行政控制型、经济刺激型、宣传鼓励型。其中,从上至下分配的命令宣传可能难以落实,而经济刺激型手段由于较为灵活且可持续而广受青睐,碳定价机制就属于此类。碳定价可以将商品市场不能解决的环境污染带来的负外部性内部化到市场范围内,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此,温室气体排放者应为排放权支付一定费用,从而补偿其他经济部门损失的福利——这个过程被称为碳定价。
“碳定价机制一般分为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刘锋告诉记者,碳税不需要太复杂的市场产品和交易规则设计,由政府指定碳价,由市场决定最终排放水平,因此管理、运行成本相对碳交易要低很多。而且碳税作为政府税种之一,对企业而言相对固定,便于做好减排安排,对政府而言可以增加收入,用于投资开发新减排技术。
然而,碳税的缺点也很鲜明:不仅国内层面很难确定最终的排放量,不易确定资源配置是否高效和及时,国际层面也很难建立起跨国市场,反而可能鼓励贸易保护主义和产业外流。
另一种碳定价机制是碳交易市场。刘锋表示,在此类制度下,政府确定最终排放水平,由市场来决定碳价,故碳价大小是不确定的。此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市场可交换产品,具有金融的天然属性,能够吸引银行、基金、企业更多参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但是,碳交易作为一种人为设计、控制的市场,存在着高昂的监管成本和道德风险。”刘锋介绍,由于碳价格的波动性,一旦产品金融化则对金融风险的监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碳交易比较适合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
从应用场景来说,碳税政策更适用于管控小微排放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则适用于综合管控排放量较大的企业或行业,因此协同使用这两种政策,可在覆盖范围、价格机制等方面起到良好互补作用。
刘锋总结道,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机制下,政府确定最终排放水平,市场决定碳价。部分企业有剩余的碳排放权,这就有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金融手段,可将这一权利变成金融产品,在市场中交易。这就形成了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经济活动在市场中交易碳排放权的局面,这是全球很多国家目前在做的。
此外,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发文《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表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完善碳定价机制。
产品证券化任重道远
碳排放权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来源于碳排放权交易形成的资产池,碳排放权资产的供需双方即买卖双方依托碳交易所平台进行碳排放权的现货交易,出卖方企业通过碳交易所等平台将碳排放权转让给购买方企业,将交易收益作为基础资产,设计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面向投资者发售并取得发行收入。
依托各行业、领域碳资产管理的相关需求,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碳交易成本,提升碳资产交易效率,优化碳资源配置。由于我国碳交易市场尚未完善,在碳资产证券化路径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
充足的基础标的资产是实现碳资产证券化的前提条件。刘锋告诉记者,产品证券化的条件跟公司上市的标准一样严格,这需要考量是否有绿色资产,是否存在“刷绿”“漂绿”等行为。其实要做这些需要很多测量手段,比如信息披露、信息采集、测量指标等。碳排放的测量指标,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数据统计和管理等都需要统一的标准和运营规则和机制,没有简单透明有公信力的标准和规则体系是很难进行有效管理和实施的。
刘锋说:“目前,我们还有很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例如,当前会计科目中涉及碳资产的定价和计量等方面内容,需要有会计人员参与,但目前尚未纳入还不完善。”
“缺乏基础设施的完善,券商很难将产品投放市场。”刘锋表示,券商的作用是为产品定价,将其转化为债券或股票,并推向市场。
“碳汇项目开发周期较长,项目实施与管理成本高,项目设计、审定登记、实施监测、减排量核查登记等相关开发成本投入较高,目前我国碳汇市场的交易价格、碳汇项目开发成本与收益不匹配,从而导致项目业主参与开发碳汇项目的热情不高。”刘锋告诉记者,融资需求的不足对碳资产证券化的定价、发行、交易等各方面均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限制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证券公司实践碳金融驶入快车道
“双碳”目标下,企业面临的减排资金需求巨大。作为金融机构中灵活性比较强、市场参与度比较高的主体,证券公司参与有助于增加碳市场的活跃程度,引导资本向新能源产业进行投资,促进碳减排和清洁低碳转型。近年来,证券公司实践碳金融驶入快车道。
证券公司如何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据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孙永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碳交易过程中,证券公司既可以扮演投资者角色,直接参与碳市场,通过买卖碳配额获得收益;又可以扮演经纪人的角色,协助买方和卖方完成交易,并为双方的交易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和建议;扮演信息中介的角色,通过收集和分析市场信息,为参与碳市场的企业和其他投资者提供及时而全面的市场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做出投资决策;还可以扮演承销商的角色,承销依托碳配额开发的相关金融产品,增加自身营收的同时也丰富交易产品的种类,促进碳市场发展。
对于证券公司而言,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业务也能为其长期发展提供新的赛道和机遇。目前,中信证券、国泰君安证券、中金公司、华泰证券、申万宏源证券、东方证券、中信建投、华宝证券等8家证券公司相继公告其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无异议函。
“当前,我国碳金融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券商具体申请加入碳市场的资格,但其没有完全进来。”李志青告诉记者,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相关法规政策,2021年7月16日启动的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暂不允许机构和个人参与碳交易,只允许控排企业间交易。
李志青表示,虽然允许上述8家证券公司在进行自营碳交易,但是真正参与交易仍然需要碳交易市场主管部门生态环境部审批。待生态环境部批准后,证券公司可以凭合法身份自由参与碳排放权买卖,同时还能以市场中介身份提供碳交易代理、碳交易咨询和碳金融工具开发等服务。(陈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