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减排 >  正文

地方低碳发展有哪些关键词?专家支招地方低碳包容转型

来源:中国环境 时间:2024-07-12 11:35:30

字号

“我们提了一个概念是‘能源贫困问题’,对收入最低的区域能源贫困缓解程度在50%左右,简单说就是,在实施屋顶光伏包括CCER,甚至区域间经济补偿之后,将有50%的人口会大大缓解能源获取方面的成本,这样也大大缓解了在农村地区能源转型过程中,低收入弱势群体所受到的经济成本的困扰。”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模拟技术中心副主任张伟说。


“如何将低碳发展和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议题。”浙大城市学院幸福城市研究院、共同富裕研究院副研究员吴旭说。


在日前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协办的“2024地方低碳转型研讨会”上,政府部门、国际组织、行业协会及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们就地方低碳包容转型、绿色供应链和支持转型的资金机制等议题开展交流,探讨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小河有水大河满:重点区域的低碳转型是关键


2020年—2030年是中国实现 “碳达峰”目标的关键十年,重点区域的低碳转型进展尤为关键。NRDC与WRI及地方合作伙伴于2023年联合启动了“地方低碳包容转型”项目,支持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四川、长三角、珠三角等能源生产和消费重点地区的能源转型和社会经济发展,通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能源转型和省间合作,为这些重点区域加速迈向碳中和打下坚实基础。


“从地方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探索务实的解决方案,可以为国家层面政策机制的持续完善提供多方位的参考。”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表示,目前, “十四五” 接近尾声, “十五五” 前期研究陆续启动,在这个关键时间点上携手各界伙伴聚焦 “地方低碳包容转型”,有助于在过去的实践基础上深化与各地的合作,为加速地方转型提供多维度的支持,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多地方样本。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表示,地方是低碳转型的主战场,各地区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优势特色,积极探索差异化低碳发展路径。“在推进包容低碳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从多角度实践,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国际合作等多元化手段,形成合力。同时,鼓励各地区勇于尝试,大胆创新,为全球低碳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全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对诸多包容性挑战,包括经济发展如何与化石能源顺利脱钩、高碳产业转型如何取得资金支持、相关弱势群体的福祉如何在转型过程中得到保障等。”NRD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表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设计需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创新发展的双重作用,地方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实施的路径措施关系着国家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进程和步伐。


“无限风光在地方”:需建立零碳产业体系


方莉指出,各地对于“转型与发展的关系”是有共识的:“大家都认为‘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加快构建新型能源系统、打造绿色高端产业、催生新质生产力带来了内生的动力。但转型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系统性变革的思维来引领,需要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也需要适度的容错机制。”


此外,方莉表示,转型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调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减排的积极性,打造绿色供应链,这是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表示,现实转轨脱离化石燃料,需要从生产到消费终端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零碳产业体系。


2021年的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在206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要达到80%以上,“也就是说,化石燃料占比要从2023年的83.7%转到2060年的20%以内,等于从化石燃料转到零碳能源轨道上。”潘家华说。


“零碳能源的产业体系不可能集中在大城市,而是相对分散的,特别是零碳能源的建立安装,只能是在农村、在地方,因此产生的效益、增加的就业也都在地方,这是地方转型发展的机遇所在。”潘家华说,未来“无限风光在地方”。他指出,要将乡村重新界定为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零碳能源的生产基地。农户通过安装风光发电设备而增加了经济收益,是民生福祉的改善,是地方低碳转型动力机制所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彦德强调,“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加快构建新型能源系统、打造向绿向新的高端产业带来了内生动力,必定会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能源系统的清洁替代、产业部门的升级换代都需要大量投资,这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持续中高速增长的机遇。


地方探索:将低碳转型与共同富裕相结合


“要实现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包容性转型尤为关键。” 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转型中心研究员鹿璐认为,很多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倡议和政策文件,例如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发展概念,都与包容、公正转型的原则和内核不谋而合。


铝产业曾经是河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李文杰介绍了河南省铝产业绿色转型的情况:“电力成本过高和煤电占比大等因素导致河南省电解铝外迁严重,本省供应原料不足,未来需要大力发展再生铝填补外迁的原铝供应。使用再生铝可以减少原铝生产中约95%的碳排放,降低下游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整个产业链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确保低碳转型公正性和包容性的重要政策导向。”浙大城市学院幸福城市研究院、共同富裕研究院副研究员吴旭认为,浙江省在前期共同富裕实践中实施亩均效率评价改革以提高企业对各类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山海协作工程搭建了省内沿海发达城市与山区欠发达城市对接资源、优势互补的协作平台,以掌上办公和医共体等举措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举措中都包含了提升低碳水平、实现低碳价值的做法。如果能够进一步扩大这些举措中低碳经验和做法的影响,那将可能在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增长的同时提升低碳发展水平。”


作为煤炭大省,山西省在煤炭转型过程中有哪些实践?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交流中心主任李莹介绍说,山西省政府和煤炭企业都有保障煤炭行业冗余人员安置的积极探索案例。山西省政府已经在多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如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相关资金来源等。在企业层面,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成立人力资源公司、发展非煤产业等措施,煤炭企业也为煤炭工人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同时,金融机构也在提供相应保障,如支持转型的金融工具创新、山西低碳和包容性农村发展、助力净零碳排放技能提升等。


“随着中国产业重心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到综合制造业再到服务业转型的转移,山西与全国产业循环的‘朋友圈’关联度变弱,也说明山西‘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仍未改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苒表示,但是从政策上来讲,山西的理念是“链式”发展,政府出台以十大重点产业链为主的激励政策,促使形成从上游、中游到下游的完整业态,助力产业链集成式发展。如今,重点行业的“链式” 发展已初见规模,高端制造业、氢能、新能源汽车、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将成为山西新产业未来发展的几个重要窗口。


NRDC能源转型项目主管王佳表示,作为传统资源依赖产业,山西焦化产业在去产能和提质的同时,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焦炉煤气高效利用,逐步延伸 “煤—焦—化—氢(气)” 的产业链条,向非煤经济转型。丰富的副产氢资源培育了氢能下游市场,氢冶炼、氢气重卡的降碳效果已初显。但需要注意的是,灰氢只是转型的过渡性产业,山西需要抓住关键的窗口期,加速从灰氢向绿氢过渡的进程。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产研部部长武彩霞介绍了促进乡村振兴的“驭风行动”案例。她指出,前期已有乡村通过因地制宜发展风电受益,实现与当地旅游业、其他产业的深入融合发展,同时,村民也因土地或资金入股分红获得了可持续的经济收益。她强调,在当前国家千家万村政策框架下,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村企合作、融合发展,是乡村可持续转型中保证包容性的重要原则。(记者文雯)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