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本世纪内全球升温或达灾难性的3℃

来源:生态中国网 时间:2024-10-29 09:36:42

字号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10月24日最新发布的《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当前的行动和政策将导致本世纪内全球气温上升2.6℃至3.1℃。


报告警告称,即使是最好的2.6℃的情况也代表着“灾难性的”变暖,将对人类、地球和经济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当气温升高3℃时,世界可能会经历几个不可逆转的临界点,例如南北极冰盖崩塌,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将极大地改变地球的气候。


1.5℃目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将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与实际情况进行了比较。报告发现,如果各国政府不采取更多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比前工业化时期水平高出3.1℃。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近日表示,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各国之间存在巨大的排放差距。



联合国秘书长 古特雷斯:若目前的策略继续实施下去,到本世纪末,我们将面临灾难性的3.1℃的升温。正如这份报告指出的,人类和地球无法承受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差距是真实存在的,不断增加的排放与日益频繁和强烈的气候灾害之间存在直接联系,在世界各地人们都在付出可怕的代价。


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气温已比工业革命前高出1.3℃,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仍在持续上升,去年的排放量将较2022年增加了1.3%。


联合国每年发布的报告旨在评估避免气候灾难所需政策与各国实际行动之间的巨大差距。按照目前的轨迹,将气温升幅限制在2015年《巴黎协定》中规定的努力达成的1.5℃目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事实上,全球气温有可能突破《巴黎协定》中的红线——2℃。


今年11月12日,世界各国领导人将齐聚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参加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 29)。报告指出,各国必须在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中共同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减少42%,到2035年减少57%,并迅速采取行动来支持这一目标,否则《巴黎协定》的目标将在几年内化为泡影。新版国家自主贡献预案将于明年年初在巴西为准备202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 30)而举行的气候谈判之前提交。


“气候的关键时刻已经到来。从现在开始,在下一轮气候承诺之前,我们需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展开全球动员,否则1.5℃的目标将很快夭折,升温远低于2℃的目标也会岌岌可危。”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说,“即便全球气温升幅超过1.5℃——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每天都在增加——我们也必须继续努力迈向一个净零、可持续且繁荣的世界。”安德森说。


报告也探讨了如何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以下。达成这一目标的路径是:到2030年,排放量必须在2019年的基础上下降28%,到2035年(也就是纳入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新里程碑年份),排放量必须在2019年的基础上下降37%。


报告显示,2030年的技术减排潜力高达3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2023年排放量的52%,而2035年的减排潜力则为410亿吨。在这两年内,全球可以通过每吨二氧化碳当量200美元以下的成本弥合实现1.5℃目标的排放差距。


增加太阳能光伏技术和风能的部署,可以在2030年实现这一总减排潜力的27%,并在2035年完成38%。森林行动可在2030和2035年实现这一减排潜力的20%左右。其他强力举措包括建筑、交通和工业部门的增效措施、电气化和燃料转换。


全球变暖将会放大极端灾难


2023年,各种极端天气袭击了世界各国,包括热浪、干旱、洪水和野火。在这些事件之后,许多人问这些极端天气与创纪录的温度有什么关系?


数百项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危机正在导致更加极端、更加频繁的极端天气。


“世界天气归因”(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联合创始人、伦敦帝国学院格兰瑟姆研究所气候科学高级讲师弗里德里克•奥托(Friederike Otto)告诉澎湃新闻,“我们在分析中确定地看到了今年最热年份放大了许多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


奥托表示,世界天气归因团队仅关注影响至少100 万人或导致 100 人以上死亡的事件。尽管如此,她的团队在 2023年面临160多项研究,不堪重负,只能进行其中14 项研究。其中许多是针对致命的热浪。


高温引发热浪、洪水和野火,损害了世界各地的生命和生计。分析显示,如果没有人为造成的全球变暖,欧洲和美国的热浪等一些极端天气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研究极端热浪的教授埃里希·费舍尔(Erich Fischer)补充说:“欧洲也有可能出现超过50摄氏度的高温。”费舍尔和他的同事在数千个气候模型中研究了法国的热浪,发现可能存在比目前观测到的温度高得多的热浪。与这种最糟糕的热浪相关的热压力给城市的大型公共活动带来了风险,比如即将到来的2024年巴黎夏季奥运会。


气候危机的影响远非只有这些。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自1982年以来,在北半球重要的粮食产区,由于热浪和干旱造成的作物损失一直在增加。在过去40年中,由于水文气候极端化造成的作物损失正变得越来越严重。


“气候变化使得干旱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了25倍,在伊朗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了16倍。”奥托说,高温是干旱的主要驱动力。“虽然低降雨量没有明显迹象表明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但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高温增加了土壤和植物的蒸发,使得干旱更加严重。”


中东大部分人口依赖雨水灌溉的农业,而且由于战争和战后过渡等原因,长期干旱造成了人道主义危机,仅叙利亚就有1200多万人面临粮食无保障。


气候变暖也增加了炎热和干燥条件的风险,从而助长了野火。2023年,加拿大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野火季节,1840万公顷的森林被烧毁。气候变化使得在加拿大魁北克引发野火的炎热、干燥和多风条件的可能性至少增加了两倍。2023年,俄罗斯西伯利亚和地中海地区也发生了致命的野火。


“基本上,由于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今天发生的每一场热浪都变得更有可能(在未来)发生,而且温度也更高。”奥托说。


3℃足以让地球经历不可逆转的浩劫


在天气预报里,3℃的波动不足以影响我们穿衣或出行上的决策。但对于更加敏感的生物来说,多升温0.5℃,也许就是灭顶之灾。所以对于全球平均气温的涨幅来说,3℃足以让地球经历不可逆转的浩劫。


已有游客抱怨在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潜水时,看不到色彩斑斓的珊瑚,对于这些已经白化的珊瑚,在升温2℃的情境下,情况会更糟糕。根据报告,科学家预测全球99%的珊瑚礁都将消失殆尽,而在升温1.5℃时,珊瑚礁退化的比例减少到70%-90%。


在升温2℃时,全球海洋渔业捕捞量预期将减少300万吨,而若将升温控制在1.5℃,捕捞量的缩减量会降低一半。


对于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地区而言,在升温2℃的情况下会面临强降水的风险。2015年就有研究指出,近50年来青藏高原变暖速率是全球同期平均升温速率的两倍,而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对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和人口生计影响深远。


当地球升温3℃时,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许多沿海城市与岛屿被淹没,当地的特有物种将消失。几乎所有的珊瑚礁都无法捱过升温,许多生态系统也将崩塌。


之前有学者研究了全球气温上升不同水平所产生的影响,发现相比于升温1.5℃,当全球气温上升3℃时,洪涝与干旱都将更加频繁。根据统计,1981~2010年,全球大热浪的发生几率为5%;如果全球气温上升1.5℃,这一几率将上升至30%左右;而如果全球升温3℃,这一数字则将飙升至80%。失控的气候还将导致劳动力损失,破坏农业生产,不仅将有更多的人吃不上饭,而且将引发全球经济危机,还会有更多的人因热浪与极端天气而死亡。


我们目前正面临的恶劣天气,包括偶尔的干旱还可以通过求助于水库或地下水来解决。但如果干旱变得长期或更频繁时,这样的替代品也会枯竭。因此,一些模型表明,在 3°C 时,世界上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每年将至少有一个月暴露在极端干旱条件下。


今年6月,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发布数据,严重警告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已经达到了历史自高水平。


从2023年6月到2024年5月,连续12个月的全球平均气温都达到了当月的破纪录水平。而且,从去年7月到今年5月,连续11个月的全球平均气温都比工业化前水平超出了至少1.5℃。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巴黎协定》已经失败——《巴黎协定》制定的“1.5℃目标”,看的是长期的平均升温水平,而非某几个月份或某一年的温度涨幅;但是,这一连续的破纪录升温,无疑将成为全球气候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连同这一年来全球频发的极度热浪、干旱、洪涝和野火等自然灾害,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人类活动主导了这场全球升温,但人类同时也是地球上唯一一个能减缓全球变暖的物种。我们的行动确实能带来变化,例如,在去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达到了30%,太阳能和风能设施都达到了创纪录的数值。这意味着我们将逐渐减少对化石燃料发电的依赖,由此产生的碳排放量也将降低。


这些努力虽然无法让我们达成1.5℃的目标,甚至可能也无法完成2℃的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每0.1℃都很重要,我们可能终究要面对一个升温超过1.5℃的世界,但1.5℃、2.0℃、2.5℃都是不同的。我们无法抵达最理想的结果,但行动仍然可以让我们争取到那个相对好的结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指出,家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约2/3。这意味着,当我们开始关注气候变化,当我们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向着低碳的方向进行转变,都是在用自己的力量支持全球气候行动。


来源:生态中国网综合澎湃新闻、果壳自然、南方周末;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本图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