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碳市场配额交易及清缴、自愿减排市场的减排量认定,还是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环境信息披露中的碳排放情况,都必须以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为基础。
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要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打造与中国碳减排政策体系相匹配的碳排放核算体系。
近日,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方案》作为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的重要配套文件,着眼于服务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工作,重点推动完善区域、行业、企业、项目、产品等层级碳排放核算制度和标准,部署了健全区域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完善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机制、健全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等八个方面23项具体任务。
“《方案》的印发,将推动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也将有力夯实'双碳'工作基础。”业内专家认为,《方案》系统部署了从当前到“十五五”期间碳排放核算的各项工作任务,对系统提升各层级、各领域、各行业碳排放管理水平,搭建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数据底座,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形势紧迫
碳排放统计核算是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的重要数据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均提出要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为“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逐步完善,但相关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亟待解决。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康艳兵举例分析称,就区域碳核算而言,地方碳排放统计核算还存在底数不清、方法不明确等问题,地市层面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薄弱,大部分地级市尚未编制能源平衡表,距离“十五五”期间全面推动碳排放双控工作要求尚存差距。
不少专家也认为,目前,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不断深入,对碳排放统计核算的规范性和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问题挑战和新的解决方案同时涌现,亟待在原有制度框架下做一次全面的制度升级。
“加快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是深入实施各类碳减排政策工具的重要基础。”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主任张英健表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愿减排市场等市场化机制正逐步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价格、投资和标准体系正在形成。不论是碳市场配额交易及清缴、自愿减排市场的减排量认定,还是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环境信息披露中的碳排放情况,都必须以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为基础。否则,所有的碳减排政策工具效果都将大打折扣。
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张英健表示,要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打造与中国碳减排政策体系相匹配的碳排放核算体系,为国际气候治理提供适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国情、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具有较好普适性和经济性的“中国方法”。
实现行业碳排放数据横向和纵向利用
值得关注的是,《方案》对完善区域、行业领域、企业、项目、产品碳排放核算机制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完善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机制是一项重要创新。
针对我国行业之间碳排放核算边界不明确、行业碳排放数据衔接不紧密等问题,《方案》提出,以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工业行业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为重点,充分利用既有能源和工业统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碳排放核算基础数据,开展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将实现行业碳排放数据的横向和纵向利用。
“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碳排放合计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95%以上,明确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是进一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必然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表示,由于诸多原因,我国此前仅开展了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并未机制性开展行业领域层面的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方案》首次强调完善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机制,填补了工作空白。
不容忽视的是,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涉及数据众多,并且分散在相关部门、协会甚至企业。针对这一情况,《方案》提出,一方面要将统计数据作为核心来源,依托能源和工业统计以及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核算等权威数据开展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另一方面要用好多源数据,特别是充分依托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高质量数据,建立数据共享和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核算工作的基础支撑。
此外,近年来,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先进技术得到广泛探索,同时,碳排放核算的领域范围也在逐步拓展。吕文斌表示,《方案》提出,要充分利用碳排放自动监测、大数据、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也要及时将绿电绿证、碳汇、碳捕集利用封存等领域核算方法融入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持续提升核算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记者 马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