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AI赋能 智绿融合:解码环保产业转型新路径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 时间:2025-04-14 11:44:47

字号

无人机环境应急监测整合了空中勘查、有毒有害气体监测、水样采集等功能;新能源无人控藻船能够替代人工自主完成驾驶、监测、撒药等工作;环境空气质量数智化监测系统融合了大数据、智能监控、智能传感、AI识别和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手段……

近日,在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暨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一批环保产业在AI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低碳转型与“双碳”目标、绿色生态创新实践等方面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被集中展出。

image.png

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上,观众饶有兴趣地观摩长腿机械狗。中环报记者王亚京摄

多位业界人士告诉记者,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环保技术创新呈现跨学科融合趋势,通过突破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环保领域正从“被动治理”向“主动防控”转型,从“末端处理”向“全生命周期管理”演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企业要敢于“揭榜挂帅”

大会现场发布的《全国生态环保产业践行“两山”理念 服务“双碳”目标经验成果》(以下简称《成果》)显示,截至目前,生态环保产业已形成覆盖水、大气、固废、土壤、环境监测、生态修复、减污降碳等重点领域的工程、技术、装备与服务体系。产业营收规模突破2.2万亿元。全国环保产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从业单位总数的90%以上,吸纳80%以上的就业人员,创造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对产业发展的营收贡献超过60%,税收贡献超过50%。

“环保产业是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性支柱。”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刘振民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此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要推动环保产业聚焦关键领域的攻关,加快突破氢能、储能、碳捕集等前沿技术,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企业要敢于“揭榜挂帅”,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规模化应用,打造全球绿色技术策源地。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表示,近年来,生态环保产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取得显著的成效,为我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拥抱AI

技术创新是环保产业突围的“破局之钥”。本次大会中,众多企业展示了利用AI和信息技术实现环保管理数字化转型的成果。

在AI焚烧控制系统监控屏幕上,火焰燃烧形态清晰可见,各项参数实时呈现……北京朝阳环境集团有限公司焚烧中心副总经理郭海涛向记者介绍,屏幕中展示的是2024年11月投入使用的北京市首个AI智能焚烧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垃圾焚烧发电过程中垃圾的高效充分燃烧,减少污染物生成,降低运维成本。据测算,其应用预计能将主蒸汽稳定性提升20%以上,自动投运率达98%以上,锅炉蒸发量提高1%,操作强度降低80%,显著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实现降本增效与减污降碳的双重目标。

在当前全球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在环保产业中的应用正逐渐成为环保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展会杭州馆展厅里,一只银色外观的长腿机械狗在地面随意地变换方向,吸引着众多观众的目光。实际上,这只能够代替人工在恶劣环境中作业、采集气象要素的机械狗,本质上是一台设计精巧的无人陆地探测器。

佐格微系统(杭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莉芳告诉记者,这台ULD3000无人陆地探测器,集成了温湿度、气压、风速风向、太阳辐射、颗粒物等要素的观测,可耐受低至-40℃和高达70℃的工作环境,广泛应用于危化品泄露应急处置、核电站辐射环境气象监测、高原无人探测、隧道救援、地震泥石流搜救指引等领域。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塔克拉玛干沙漠科考等社会重要活动中承担着环境监测任务。

“与AI技术融合是公司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之一。”叶莉芳向记者介绍道,在技术布局层面,公司采取软硬件协同发展的策略。软件领域依托平台企业进行基础模型训练,硬件方面则聚焦微型化传感器研发,通过突破体积限制使其更适配机器狗等智能设备的搭载需求。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公司创新性地运用AI算法构建动态优化系统,如同在特定题库中持续“刷题”的智能训练机制,通过实时数据反馈不断修正传感器参数,从而持续提升测量精度与系统稳定性。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承峰介绍,本次展会的一大亮点是生态环保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逐步走向智能化、绿色化

智能化与绿色化是驱动环保产业升级的双引擎。通过物联网、AI和大数据分析,环保产业正实现从粗放治理向精准调控的跨越;而清洁技术与循环经济模式的深度融合,则为低碳转型提供了技术保障。如今,垃圾焚烧处理正逐步走向智能化、绿色化,成为“双碳”战略下的关键实践领域。

前端卸料、中端输送、后端处理,全环节实现自动化、无人化和智能化……这就是北京京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现代化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医废处理能力每天达到80吨,主要服务北京市的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需求。考虑到医疗废物特有的传染性和生物毒性,项目从设计开始,就进行精心谋划,卸料、转运、倒料、蒸煮、破碎、清洗等各作业环节全部无人工参与。谈及数字化系统优势时,公司相关技术人员告诉记者:“通过部署智慧运维系统,大大缩短了设备维修周期,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和工作量。”他解释道,物联网传感器+AI算法的组合实现了设备状态实时监测与故障预判,使常规巡检需求锐减。

然而,这样的技术跃迁并非一蹴而就。上述技术人员表示,当前环保产业细分领域因技术壁垒高、场景复杂度强,在软硬件协同层面仍处于攻坚阶段。他强调,只有突破技术耦合瓶颈、建立行业级标准互认机制,才能真正释放“软硬一体”的乘数效应。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而生态环保产业科技创新正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表示,在全球绿色转型的浪潮中,中国生态环保产业逐步实现从“跟随者”向“引领者”的历史性转变。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