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时隔七年的重启
所谓“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从字面理解即是将自愿减少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放在全国市场中进行交易。而落实到当下我国的语境,从交易标的来看,并非所有自愿减排的温室气体都能够参与交易,只有在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范围内得到认证的减排量才具备资格。
有关“温室气体”的范围界定,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最新发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与实施指南》,被认定的温室气体有七类,分别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目前来看,来自能源、工业、交通等领域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来自农牧业生产排放的甲烷,排放量最大,在减排过程中也最受重视。我国的“双碳”“碳市场”“碳交易”“碳资产管理”等减排战略、制度、措施大部分情况下会以“碳”代指所有温室气体,相关政策、考核也多以二氧化碳作为主要施策、考察目标。而在甲烷领域,生态环境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已于去年11月联合印发《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进一步推动科学、合理、有序地控制甲烷排放。
仅仅符合上述有关温室气体大类的界定还不够,要参与市场交易,还需要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认证。根据去年10月发布的相关纲领性文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为“核证自愿减排量”,也就是所谓的“CCER”,根据目前的核算方法,一个CCER就等于1吨经过核实、认证的减排量。这也意味着,想要参与交易,就必须要在国家主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关于登记备案,去年11月发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规则(试行)》又有详细规定。
说到CCER,近半年“碳圈”一直在讨论CCER的重启,之所以称之为“重启”,是因为这项2014年开始备案、2015年正式启动的交易机制,自2017年3月起就暂停了备案,彼时主管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给出的理由是CCER存在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而由于自愿减排交易的方法学、项目、减排量、审定与核证机构、交易机构备案申请等全部“暂缓受理”,市面上可供交易的CCER就只有此前不多的存量,所谓交易市场也慢慢“名存实亡”。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交易市场鸣锣开市,覆盖2000余家发电企业、超40亿吨的碳排放量,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但作为碳市场重要的补充机制,此前在地方试点参与过交易的CCER却因早已暂停、相关政策尚未完备等原因无奈缺席了全国碳市场。CCER何时重新启动,何时参与全国碳市场,也自此成为了业内备受瞩目的话题。
2023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在此后陆续发布了注册登记规则、交易和结算规则等配套政策,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也相继上线。虽然未能如业内预期般在2023年内实现交易重启,但2024年开年后,先是国常会审议通过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1月19日国家认监委网站发布公告披露了第一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机构资质审批的进展,1月22日全国碳市场CCER交易也终于启动。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央媒报道中均指出,此次启动有利于推动形成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个人暂无法参与交易
交易启动仪式当日,中海油在北京绿色交易所达成了全国首单CCER交易,根据中海油气电集团电力业务部副总经理李劼的介绍,该公司购买了25万吨CCER,中海油旗下七家控股在运营的燃气电厂会用其抵消发电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预计会在第三周期的碳排履约中使用。
根据生态环境部此前规定,全国碳市场中的控排企业在履约过程中,可用CCER抵销不超过5%的碳排放,2024年起进入第三个履约期,此前两个履约期每期2年。
从全国碳市场来看,目前参与的控排企业就是如中海油旗下电厂一样的基层发电企业(基本都是年碳排放量超过2.6万吨的企业),这些企业有配额清缴的压力,是CCER的主要买主。而卖方,除了市场上的控排企业,主要的增量就是交易方法学规定的4个领域的企业或机构。去年10月,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目前被认定的4项方法学,分别是造林碳汇、并网海上风电、并网光热发电和红树林营造。目前来看,只有在这4个领域实现减排的企业、机构,才能在经过核准、认证、登记后作为卖方参与市场交易。
至于为何是这4个领域,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室主任阳平坚的解释,主要原因是其在减排作用之外,还具备碳减排的额外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通过碳交易得来的收益,这些项目很可能会因为经济性原因无法开展。从这个角度来看,CCER交易对这些减排价值高但尚不具备经济性的领域,具有一定补贴作用。
而根据生态环境部此前公布的信息,未来会进一步畅通方法学建议反映渠道,常态化开展方法学的评估、遴选工作,按照“成熟一个,发布一个”的原则,逐步扩大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支持领域。
在全国碳市场控排企业逐步扩容(2024年预计水泥、电解铝将成为首批扩容行业,除目前参与全国碳市场的电力行业外,其他石化、化工、建材等七大高排放行业也在陆续启动报告与核查工作),CCER方法学陆续增加的情况下,碳市场活跃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按照相关制度的设计初衷来看,自然人原则上是有资格通过CCER参与碳市场交易的。央视报道中也援引专家介绍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诚信和自愿的原则,所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甚至自然人都可以申请登记、参与交易。不过,在目前的核证备案体系下,个人显然不具备直接参与的资格与条件。但在CCER交易逐步活跃后,个人有望通过专门投资碳市场的基金产品实现间接购买。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直接参与也并非可望不可及,主管部门在交易启动仪式上也强调过,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意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而且,《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也为未来个人参与留出了空间。
阳平坚在接受采访时曾描绘出一副未来个人参与碳市场交易的理想场景,他表示,在碳市场逐渐成熟后,自然人也能够参与其中,一个人出差如果坐飞机就要排放100公斤二氧化碳,如果他有碳中和的追求,就可以去买CCER来抵消;同理,一个人通过自愿践行绿色生活所产生的减排量,在经过认证、核算后,也能够在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上去出售。
全国碳价承压下跌
CCER的重启被视作“碳圈”的开年喜事,但对于全国碳市场交易价格,却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023年,全国碳市场交易以55元/吨的开盘价开年,在年底最后一个交易日报收79.34元/吨,全年上涨了44.3%,10月份更是曾突破80元/吨的高点。
但2024年,碳价却呈现出明显的趋弱走势,1月22日CCER交易重启后,更是单日下跌1.83%,收在70.67元/吨,较去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已跌去10.9%。
根据气候未来创始人、浙江大学碳中和客座讲师汪军此前的解释,CCER的重启在活跃碳交易的同时,也会导致新增供给涌入市场,令碳价面临下行压力,若持有配额的企业在供给增加时选择抛售,那么市场就会在短期内出现震荡走势。
从碳价过往走势来看,去年10月突破80元/吨高点后,有关CCER重启的预期也越来越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碳价继续走高,但履约期临近的季节性效应也曾在短时间内推升过碳价,如去年12月21日,全国碳市场交易价格单日上涨7.04%,报收77.82元/吨,为年底收在接近80元/吨的水平打下了基础。而年初随着CCER交易重启“肉眼可见”的临近,碳价也承压走低。
不过,在短期波动后,随着政策基础的稳固、减排标准的严格、市场交易量的活跃和履约期的进展,业内有关碳价进一步提升的期待也很高。国网能源研究院近期发布的报告即认为我国碳价将上行至全球平均水平(目前作为标杆的欧盟碳市场EU-ETS交易价格接近我国碳价的8倍),不少从业人士、相关专家也认为未来几年我国碳价可能会在100元/吨的水平线上运行。
除了碳价,或许更值得关注的是CCER交易启动、全国碳市场扩容及相关金融机制完善带来的市场规模的扩大,根据北京绿色交易所的预测,未来中国碳市场实现金融化后,以其70亿至80亿吨的配额计算,预计年交易量或将超过100亿吨,交易额有望超过1万亿元。(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胡珈萌,编辑|刘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