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论坛 >  正文

第二届亚洲鸟类学大会圆满闭幕,推动亚洲鸟类学研究迈向新时代

来源:中国环境 时间:2024-11-21 15:08:46

字号

由国际鸟类学家联合会(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及其亚洲鸟类工作组推动支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牵头,与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大学和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联合主办,国际动物学会、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朱鹮国家自然保护研究中心、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野外台站、河北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及Avian Research期刊等10余家单位协办的第二届亚洲鸟类学大会(AOC 2024),11月1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顺利闭幕。


本届大会以“亚洲鸟类学的新时代”(The new era of Asia Ornithology)为主题,在为期3天的时间里,与会者通过大会报告、专题报告会、圆桌讨论会和壁报等学术交流形式,进行了深入且充分的交流。大会重点探讨和交流了亚洲鸟类学的研究成果与最新方向,并正式成立了“亚洲鸟类学联盟”(Asian Ornithological Alliance)。该联盟对加强亚洲各国在鸟类学研究和保护方面的合作、提升亚洲在全球鸟类学领域的影响力、保护亚洲丰富的鸟类多样性、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以及促进科学研究合作等方面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17321547850241832_963x459.png

第二届亚洲鸟类学大会合影


主办方告诉记者,本届大会实现了“两个创新,一条主线”。第一是创新亚洲鸟类学家的合作模式,首次线下举办亚洲范围的鸟类学盛会。第二是创新协同发展模式,以大会直接资助发展中国家研究人员参与大会交流为途径,直接建立中国科研赞助方与发展中国家获资助人之间的桥梁。大会坚持“一带一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为主线,让中国成为亚洲鸟类学共同发展的引领者,带领亚洲鸟类学术研究走向合作共赢的新道路。第二届亚洲鸟类学大会的会徽便是由48种亚洲代表性鸟类的剪影组成,既象征了48个亚洲国家的学术交流互通与合作,也象征了鸟类学(Ornithology)英文的首字母“O”。


微信截图_20241121150606.png


参会规模远超预期,开创亚洲鸟类保护新时代


本届大会是时隔3年后,又一次亚洲鸟类学研究者的盛会,吸引了各界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参会规模远超预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孙悦华研究员担任大会主席,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院长徐基良教授任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文洪教授任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宋刚副研究员任大会秘书长,宋凯博士为副秘书长。


大会主席孙悦华研究员表示:“欧洲鸟类学大会早在1997年就开始举办,而亚洲鸟类学研究相对薄弱,需要奋起直追。本届大会是亚洲鸟类学大会首次在线下举办,是一场汇聚了亚洲各国鸟类学领域精英的学术盛会。亚洲鸟类学联盟在北京的成立,标志着亚洲鸟类学研究进入一个新时代,也显示了中国鸟类学研究在亚洲的引领地位。”


第一届亚洲鸟类学大会2021年线上举办,是亚洲鸟类学发展的里程碑,本届大会传承第一届大会的理念,进一步融合了亚洲及亚洲之外诸多国家鸟类学者的研究力量,向世界展现了亚洲鸟类学研究的团结、合作与奋进。


据统计,本届大会共有528位注册代表,包括来自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110余名国外研究者和嘉宾,其中 “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国有21个。共计参会人数达到近600人。会议共有76所大学、37个科研院所、30家赞助商以及20家展商参与,包括20多家国际组织,如国际鸟类学家联合会、美国康奈尔大学鸟类学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国际 、国际鹤类基金会等。



微信截图_20241121150706.png

第二届亚洲鸟类学大会墙报展示区


本届大会汇聚了众多国内外鸟类学领域的杰出研究人员。开幕式上,本届主席孙悦华研究员、国际鸟类学家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雷富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新建书记分别致辞。大会还邀请到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雉类协会会长张正旺教授,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Nikita Chernetsov教授,日本前鸟类学会会长Keisuke Ueda教授,浙江大学生命演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捷教授,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Jan Komdeur教授,以及美国康奈尔鸟类学中心-Birds of the World首席分类学家Pamela C. Rasmussen博士等,他们带来了精彩的大会报告。此外,印度尼西亚国家研究创新署首席研究员Dewi Prawiradilaga教授,哈萨克斯坦动物研究所所长兼哈萨克斯坦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Roman Jashenko教授,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副院长Saidov Abdusattor教授,以及伊朗马什哈德菲尔多西大学的Mansour Aliabadian教授等发表了主旨演讲。前国际鸟类学家联合会执委、浙江大学丁平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Frank Rheindt教授,北京林业大学丁长青教授,复旦大学马志军教授,安徽大学周立志教授,以及东北师范大学王海涛教授,东北林业大学邹红菲教授,海南师范大学梁伟教授,西南林业大学罗旭教授,四川师范大学付义强教授和河北师范大学李东明教授,朱鹮国家保护研究中心王超副局长等也出席大会开幕式,共同见证这一学术盛会。


全面展现亚洲鸟类学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


作为一场汇聚亚洲顶尖鸟类学研究的学术会议,本届大会共举办8场特邀报告、4场主旨演讲、3场青年学者分享、3场智慧监测与分析相关的会前培训会,以及分属于26个专题的190场报告。此外,大会还组织了两场圆桌讨论、1场编辑见面会以及70余张海报的展示。


本届大会聚焦行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鸟类迁徙研究等热点主题,内容涵盖鸟类栖息地保护与管理、鸟类多样性与种间互作、基因组学研究、全球变化与鸟类响应、鸟类行为学、生理与环境适应、进化与适应、鸟类监测与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等内容,反映了亚洲鸟类学研究近年来的快速发展。


大会回顾了中国雉类,日本、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等亚洲国家鸟类发展历程,深入研讨了鸟类进化和气候适应的基因视角,城市鸟类繁殖行为监测,鸟类迁徙的前沿动态,濒危鸟类保护基因组学及栖息地保护管理,公众科学在亚洲鸟类学研究上扮演的角色,并建议加强对亚洲鸟类基础研究如鸟类进化与分类的关注度,积极促进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以及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研究突破。


大会还从中日韩等亚洲范围内深入讨论了朱鹮、东方白鹳和黄胸鹀等亚洲地区关注的濒危物种保护网络,全面展现了亚洲鸟类学的研究成果与发展方向。同时会议也指出了亚洲鸟类学研究在基础研究,如鸟类进化与分类的关注度相对不足,且在区域之间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大会呼吁亟需加强基础研究、促进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


成立亚洲鸟类联盟,为亚洲鸟类学研究搭建重要平台


在大会期间,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37名代表参与了关于亚洲鸟类学联盟发展的圆桌讨论,并达成共识,在国际鸟类学家联合会下属的亚洲鸟类工作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立亚洲鸟类学联盟。在大会闭幕式上,国际鸟类学家联合会秘书长Sandi Willows-Munro宣布了亚洲鸟类学联盟的正式成立,这是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


亚洲鸟类学联盟的领导群体(执委)包括主席、雷富民研究员,副主席由Frank Rheindt、Lucia Liu Severinghaus、Alexander Shestopalov、Andrey Gavrilov、Dinesh Bhatt、Ueda Keisuke、Mohamed Zakaria Hussin、Zhengwang Zhang、Lee Jin-Won、Simba Chan等八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组成。联盟秘书处设立在北京,秘书长由宋刚副研究员担任,此外,联盟还设立了以下委员会和地区办公室:


——学术与出版委员会


——会员发展与经费筹集委员会


——青年学者发展与资助委员会


——广州、新西伯利亚、阿拉木图及哥印拜陀四个地区办公室


联盟推动的第三届亚洲鸟类学大会的举办地将在印度、印度尼西亚以及新加坡三个候选国家中,通过执行委员会的进一步评估讨论确定。亚洲鸟类学联盟的成立为亚洲鸟类学研究搭建了重要的合作平台,标志着亚洲鸟类学的发展迈入新时代。


亚洲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超过3400种鸟类,包括大量的珍稀和濒危鸟类物种。全球有9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其中6条经过亚洲(4条经过中国)。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剧的整体形势下,亚洲的鸟类及其栖息地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威胁,例如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非法捕猎和环境污染等。


在国际鸟类学家联合会成功的合作模式下,亚洲鸟类学联盟的建立有助于推动形成统一有序的鸟类及其栖息地协同保护格局,积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亮点,积极履行国际公约,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构建全球生命共同体贡献力量。


亚洲鸟类学大会是世界鸟类学发展的重要事件,对亚洲乃至全球的鸟类学研究和鸟类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届大会的成功召开谱写了亚洲鸟类学的新时代,必将推动鸟类学这门古老而经典的学科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