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日前向欧洲议会等机构提交的《第四次清洁空气展望》报告表明,多年来,欧盟显著减少了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区域空气质量整体出现改善。自2005年以来,欧盟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80%以上,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50%,非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细颗粒物排放量减少30%以上。报告同时指出,90%以上来自农业部门的氨气排放量仍然居高不下,甚至近年来在部分欧盟成员国有所增加。
一直以来,空气污染都是欧洲最大的环境健康风险之一。欧洲环境署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欧洲每年因暴露于细颗粒物和高浓度二氧化氮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约为25万。2022年的数据显示,约1/3的欧洲农业土地暴露于超标的臭氧浓度,预计每年造成至少20亿欧元的粮食作物损失。包括医疗费用、生产力损失在内,空气污染每年给欧盟地区带来经济损失总计在2310亿欧元至8530亿欧元之间。
2021年欧盟提出“2050年零污染”目标,力求到2050年将欧盟空气、水和土壤污染降低到不再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构成风险的程度。其中,“2030年六大目标”提出,要在2030年将空气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相比2021年减少55%、将受空气污染威胁的生态系统面积减少25%、将海洋塑料垃圾减少50%等。在相关目标中,空气指标被认为是最有望如期实现的。统计显示,自2016年以来,欧盟97%的地区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其中17个地区的空气质量提高了1/3,葡萄牙拉古什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最大,空气污染减少了39%。在欧洲环境署2024年公布的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瑞典乌普萨拉市排名第一,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意大利和波兰。
欧盟加强立法工作,努力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欧盟采取措施修订了《工业排放指令》《环境空气质量指令》等,确保政策更加清晰、可执行。其中,2024年12月10日生效的修订版《环境空气质量指令》提出:自2030年起,PM2.5浓度不得超过10微克/立方米;对12种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设定新的允许浓度标准;确保因空气污染超标而健康受损的民众有权获得赔偿;要求各成员国依托欧盟境内超过4000个空气质量监测站,加强空气质量模型的使用,提高空气质量评估准确性。同时,欧盟进一步制定排放标准,对汽车尾气排放(如氮氧化物和颗粒物)设定更严格的限制。通过工业排放指令要求发电厂、钢铁厂等行业采用最佳可行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广低氨肥料、优化牲畜养殖管理,减少氨气排放;等等。
欧盟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绿色交通。德国、法国、丹麦等国逐步淘汰燃煤电厂,扩大风能、太阳能、氢燃料电池技术投资,以降低化石燃料依赖。加大力度推广电动汽车,提供购车补贴、扩展充电桩网络,并大力推广自行车交通。各成员国在城市环境管理上也不断增加绿化面积,如巴黎的“城市森林”计划,助力改善空气质量。
欧盟还通过数字技术推动信息共享和公众参与。不久前推出的“零污染仪表盘”以直观的形式,展示了欧盟各地区在实现更清洁的空气、水和土壤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帮助投资者识别污染治理进展和投资优先事项。数据显示,每投资1欧元用于自然修复,将带来4至38欧元的收益;每投资1欧元用于减少空气污染,至少能带来7欧元的收益。
欧洲能源署表示,欧盟正在向“2050年零污染”目标迈进,但仍需加强行动。欧盟环境专员杰西卡·罗斯沃尔说:“零污染不仅是一个环境目标,更是建设一个更健康、更具韧性和更可持续的欧洲的必然要求。欧盟期待与成员国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共同创造美好的欧洲环境。”